爱薇小说>军事历史>百人会之关东局>第387章 新京的台湾原乡人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ead”并加关注,给《百人会之关东局》更多支持!

1940年7月11日。新京。

特战队大部队已经开往通辽了。小路和王三泰两个人只带两个警卫,乘坐火车回到了新京。如今,铁道上的内线已经遍布东北铁路所有机务段,所有列车,所有车站。抗联的人乘坐火车去各地十分便当。

他们这次的目标是在新京的二十几个台湾省的人。

这一次,李森,马仲武,加上小路和王三泰,几个人在新京市内聚齐了。他们这一次见的是四十几个台湾来的人。按照马仲武的计划,他们这些人里,一部分做秘密工作,不和别人公开身份,直接回台湾,而另外二十几个则集体去根据地学习一阵,然后派遣回台湾省去。

小路就是要跟这二十几个做秘密工作的人见面,才赶来新京的。

李森也到了新京,他是来接小路的。

送给关内的武器准备齐备后,罗策群率领两千人,亲自押送武器装备,南下。李森也极其重视这些装备,一路派兵护送。运武器的人虽然只有两千,但是驮马有三千匹,人和马都驮着武器弹药口粮。

道路遥远,运输困难,李森出动了自己的十几台卡车,把一小半的武器运输了几百里地,到了郑家屯一带,这才加快了运输进程。

接着,李森抽出郑家屯附近的部分兵力,停止开荒,停止练兵,停止基层政权建设,运送弹药,把弹药送往朝阳阜新。安排完运输事项,李森匆忙赶往新京,和小路会合。

说起来在新京的台湾人,还得从一个人说起,谢介石。

谢介石,1878年出生,字又安,一字幼安,台湾新竹人。

其人早年就读私塾,日本统治台湾后于新竹国语传习所学习日语,并曾经担任伊藤博文来台时之通译;后来东渡日本,就读于明治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前往天津张勋处工作。

1915年,谢介石放弃日本国籍改入中华民国国籍。张勋于于1917年策动溥仪复辟,谢介石也参与其中。正是因为复辟事件,以前清遗老自居的谢介石得以认识溥仪。

1927年,谢介石出任溥仪的外务部右丞与天津行在御前顾问,之后前往中国吉林省出任吉林省省长熙洽的吉林省陆军部尚书。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谢介石任首任外交部总长。

谢介石曾经因将熙洽、马占山说服降满而立下大功。

由于谢介石在满洲国发展的成功,不少的台湾人也都前往满洲寻求发展,并且工作于满洲国的公务部门。据研究,追随谢介石“过满洲”的台湾人前后超过万余人。谢介石把他们安排在各个部门,虽然不是重要位置,却能获得稳定收入。另外,因为这些人是殖民地来的,多会日语,日本人对他们比对本地人客气很多,也信任很多。

与其说这些人是谢介石吸引去的,不如说是日本人吸引去的。在伪满,有一个台湾人集团,不仅仅谢介石,还有余逢时(在军队里做文职,和岸信介是朋友),黄子正(溥仪的御医),林景仁(欧美司司长,台湾板桥林家的少爷),吴金川(伪满中央银行任职,后为国民党服务)等人。

真正投奔谢介石的是谢履西,谢介石的族弟,后来在天津,为日租界三霸之一(天津有台湾谢氏三霸:谢龙阁、谢履西、谢华辉)。他们三人因为谢介石的关系,在日本那里有很丰富的人脉,因此在天津混得风生水起。

去满洲的人年轻的很多都在满洲读书,而台湾人里读满洲医科大学的很多,有的学医,有的学药。

台湾人在满洲地位高。从吃的就可以看出来,台湾人和日本人一样,吃配给的大米,而满洲人则只配给高粱和小米,甚至杂和面。从这里可以看见信老殖民地之间的差别。

后来,一批日本人被关押在东北的战俘营,每天吃高粱米粥,这些美军战俘被这种紫色的汤(美国人用英语就这么说,purplesoup。当然,美国人管粥叫汤。看出文化差异了吧。)搞得精瘦不堪。

所以说,研究归研究,其实,在满洲的台湾人是日军殖民统治的既得利益者。

1935年5月,谢介石卸下外交部长的职务,1935年谢介石出任伪满洲国驻日全权大使。这是谢介石的人生的顶峰。有人说他这一阶段回日本“蛰居”,这是不对的。

1935年9月27日至12月16,谢介石代表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回台参加台湾博览会。此次谢介石衣锦还乡,日本人为了日冲淡反日情绪,以国宾之礼欢迎。年底,于竹嵌北门郑氏结成儿女亲家,婚礼盛大,引起轰动。

1937年5月6日,满洲国向谢介石发出回国训令。20日,派阮振铎为驻日大使。21日拜谒日本天皇,天皇赐宴。6月6日离开东京返回。

1937年退隐,谢介石曾经回日本居住一阶段,其后谢介石一度转任满洲房屋株式会社理事长。这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兼营保险业,对于谢介石来讲,这是个闲职,闲得不能再闲了。

最早的满洲国的汉人大臣几乎都被拿掉了,如果核日本人矛盾大,就被被弄死,明哲保身的,比如谢介石,或者给一个闲差,或者退休。

|

根据伊春争取台湾人的计划,马仲武请大量的人留心台湾的人,和他们交朋友,调查其身份,研究其思想,在其中选了四十几个人重点做工作,发展了进组织。


状态提示:第387章 新京的台湾原乡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