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百人会之关东局>第439章 安达二十三的报复

1940年2月16日。北平。铁狮子胡同。华北驻屯军司令部。

华北也在变化,似乎仅仅在应付百团大战之后的局面而不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战役做准备。事实上,华北的日军的确在为大战做准备。

参谋长安达二十三中将对着一份命令,有些犹豫。

安达二十三出生于1890年,今年已经五十岁了。他在家里行四,因为出生这一年是明治23年,故名。他的父亲是个陆军教授,叫安达松太郎,虽然是教授,却不太会给儿子取名字。显然他的文学和数学两门课都不咋地。

安达二十三还有哥哥叫安达十六陆军少将,安达十九陆军中将。

安达二十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有名的有日本同学甲级战犯铃木贞一,中国同学是国府行政院院长,国军参谋总长的何应钦陆军一级上将。

安达二十三后升入陆军大学第34期,同学有中村明人,根本博。历史上,在解放战争后期,根本博曾帮老蒋守金门岛。所谓百团,就是老蒋搞来的一批日本人。

从1933年4月开始,安达二十三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侵略中国的人生之旅,先是关东军铁路线区司令官,接着是参谋本部,独立混成第11旅团步兵第12联队,1937年8月23日,第12联队联队长安达二十三大佐在进攻宝山时就使用了毒气。

后来,1940年以后,第37师团长安达二十三中将几乎和发生在山西的所有“焦土扫荡”事件有关

1941年11月开始担任北支那方面军参谋长,辅佐冈村宁次大将。

|

按照以前的习惯做法,这份命令是一定要签署的。

命令的内容是三光政策,杀光,把通共的百姓和共党部队杀光;抢光,把百姓的物资,包括粮食,牲畜,财产,等,都抢光;烧光,把百姓的房子,柴草,等拿不走的东西都烧光。

各个部队的组成要专业分工,一个中队要有放火小队兼投毒小队,对付百姓的小队,运输小队,等等。

这个作战计划叫烬灭作战,也叫烬灭扫讨作战。

华北的秩序最近已经有了一定的好转,日军已经把铁路修差不多好了,公路都通了,军队调度也基本就位,可以采取报复行动了。

犹豫的原因是这样的。需要进行这个作战的理由很明确,第一,百姓和八路军对日军进攻,一定要报复,要让中国百姓恐惧。否则,以后的局面就控制不住了。

第二,八路军活动地区的粮食,棉花,油料等物资已经不能拿到了。煤炭因为煤矿被破坏,也没了。整个华北的粮食等物资都要从满洲运输过来,而满洲的粮食也不足了。

向朝鲜要粮食,朝鲜因为夏天朝鲜人大暴动,只有少数的粮食收上来,大多数的粮食都损失了。很多的粮食被偷偷地收获后,有的被朝鲜难民藏起来了,有的被朝鲜难民带走,逃亡满洲了。到了秋天,已经有三十几万的朝鲜难民逃走了。

不过,有的意见,让他犹豫起来,很多人开始针对这个问题争论起来。

关东军来了一份文件,建议华北军放松对共党和国军的压力,这样,国共双方势必会有很多场大战:日军不动任何资源而消灭大量的中国人。

关东军的文件里还用皖南事变举例子,说因为我们在长江流域放松了逼迫,造成了国共大战,连新四军的军长都被打死了,新四军的番号也取消了。

如果我们认真作战,要花多少军队多少物资才能取得这样的战果?

安达二十三中将以前的知道,关东军内部形成了一个派别,他们主张很新颖,认为放松对国共的压力,中国人就会自己打起来;要用巧妙的战略战术来完成战斗,使得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大的战果。

这个派别的力量很强大,这一阵以来,这一派还在一再地发展。在他们主导下,已经向苏俄派出了大量的白俄,最近甚至派出了大量的日军特务不对。这就是他们的巧妙的作战。另外,在满洲,日军对中国人的压力小了很多,满洲的八路军对日军也不再压迫,两者处于一个战略平衡的状态。

这件事也被拿来做例子,说目前满洲的平稳的局面就是我们的试验成功结果。如果在长江流域再放松一些,国共两军就会有更大的冲突,会出现更多的皖南事变。

另外,朝鲜被这一派人用来做反例,说如果采取他们的战略,朝鲜就不会有大暴动。

安达二十三中将感觉到,关东军的这一派人的观点已经被华北大量的军官接受了。

他刚才去作战室,听见里面的参谋在争吵,两派的观点都有证据,谁也说不服谁。为了让参谋们尽情地发表观点而且,他在门外站了一个多小时。

他现在拿到的计划是修正后的,把烬灭作战的作战范围放在了公路和铁路两侧有限的范围以内,还有上次发生大战的地方,作战范围已经大大地减少了。

从安达二十三中将自己的观点,他是很欣赏对方的观点的,不过,他认为,还是要对一些重灾区的百姓进行威慑的,否则,明年的粮食就更加困难了。

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日军须要从这里抽调一些军队出来,为了更大的战略目标,整个军队都在行动。这个战略目标之大,需要几年的时间来筹备,需要海军和陆军一起筹备。为了这个大目标,华北的问题必须尽早解决。

这个大目标必须尽快实施,国际局势的发展给日本一个十分机会,因为欧洲大战就要爆发


状态提示:第439章 安达二十三的报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