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射弹丸专用的弓。之前本来是因为看到王妃郁久闾氏拿着玩儿,射鸟雀很有意思,自己也觉得好奇,就也命人准备了一副。鬼使神差地便在出征时带上了。不知有什么大用,却也未离身,皆取其轻便。
天色漆黑一片的时候,什么都不见,反倒不容易让人产生恐惧感。这时天色已大亮,眼看着潼关在望,但更要命的是,西魏军士卒发现,后面穷追不舍的东魏军见眼得就要追上来了。
还不知道潼关里面是什么情况。慕容绍宗诡计多端,难道真的会将这么重要的地方置之不顾,真的会有这样的疏漏?骠骑将军赵贵突然发现,如果潼关不能急切拿下,或是和高澄里应外合,那么他们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
赵贵摘下自己的檍木牛胶大弓拿在手中,向侧旁的宇文泰大声喊道,“主公速去,元贵在此截住东贼。”
他曾经用这张弓差点一箭射死高澄,今日再来一次又何妨。这样的危急紧要关头,赵贵反倒一点惧意没有,格外冷静、镇定。
宇文泰见赵贵停下,他也勒马停住。
车骑将军于谨本来在后,这时追上来勒住马。“主公,有元贵在此截住高澄,吾速去叫关。”
于谨和赵贵多年相知,配合默契。他已抱定了必死之心,只要能夺回潼关。如果赵贵能将高澄阻截在此,他就是甘脑涂地也要拿下潼关。潼关在手,易守难攻,至少长安无恙,社稷暂无忧,来日方长,总有报此仇的时候。
“思敬且慢!”于谨正要带马向前去的时候,宇文泰喝住了他。
于谨和赵贵在这个关键时刻重拾了对宇文泰的绝对信任。宇文泰神色十分平静,只是一双眸子里寒意森森。“高子惠无外乎欲取我性命,我在此拦住他。”宇文泰的坐骑向东边高澄追来的方向跃出,那匹大宛马的蹄下依旧是跃动间冷静有力。
宇文泰带马回来,目光望向潼关,眼中有一丝明显能让人察觉到的眷恋。但他很快收回目光,扫视于谨和赵贵,“两位大将军不必顾我,可速速率人马去潼关,勿必夺回关隘。”
于谨和赵贵记不清上一次看到丞相这么微笑是什么时候了,好像很久很远,久远得模糊不清。
“吾不能弃主公于不顾?”意外的是,于谨和赵贵异口同声。
大行台贺拔岳死后,是赵贵果断决策,鼎力相助,使宇文泰从大行台座下部将执掌了关中大权,以至于后来西魏立国,与邺城高氏分庭抗礼。于谨更是在宇文泰尚是夏州刺史时就是宇文泰的部下。
“主公有恙,元氏社稷于我何干?”赵贵怒道。这样的话也只有赵贵敢说。赵贵眼里只有宇文泰。
于谨心中也同样以宇文泰为主公,只是他比赵贵更冷静沉稳些。
眼见得烟尘滚滚而来,宇文泰怒喝道,“柱国大将军乃大魏国之根本,岂能如此不分轻重、意气用事?”他挥剑指向潼关,“吾今日遗命:若身死于此,思敬继我为丞相,元贵可副之。苏左丞才识卓越,可依重之。帝有疾而无心于政,可扶保太子继位,宗室诸王节制有度,关陇毫族更当笼络。不必以我身死为念,也不可急切寻仇于东贼。养精蓄锐,万万不可心急,待到时机成熟,必能有朝一日荡平东寇,重整社稷。”
这分明就是抱定了与高澄同归于尽的必死之心在留遗言了。急切之间竟然面面俱到。赵贵、于谨无一不是心如刀割。
宇文泰不等回答,便挥鞭狠抽马股,又向着来时的方向迎着那股烟尘而去了。
“主公,元贵来也!”赵贵完全不听宇文泰吩咐,也狠抽坐骑追了上去。
什么副相不副相,于他何干?
于谨千难万难地下了决心,终于狠心命西魏军部卒,向潼关方向而去。事到如今,除了拼死一试,他已经别无它法。
烟尘滚滚之中,东魏军凶猛而至。
高澄见这时已追到潼关脚下,心里反倒安定下来了。他不信宇文泰还有上天之路,入地之门。隐约可见前面有人,高澄也放慢了速度,带着一种猛兽擒猎物时因为很有把握而难免产生的轻慢之心仔细打量。
面前的西魏军人数很少,百人而已。而为首者居然就是宇文泰,一边还有赵贵。
赵贵怒目而视。
宇文泰反倒面色平和,不像是惶惶面对欲劫杀者,倒像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大将军,某愿去擒东贼!”刘桃枝抢先请命。
高澄没说话,摆手拦住了刘桃枝。
“大将军,宇文黑獭多狡之人,不可轻信。”陈元康提醒道。
陈元康觉得这确是灭西贼的好时机,但越在这样的时候越要行事谨慎,一步不可错。
“大将军来得何其晚也。”宇文泰笑道。
为了诱高澄入禁谷,他肋下中了高澄一剑。虽不至于致命,但确损精神、体力。急切间草草止血包裹,又这么久不曾好好休息,甚至饮食未尽,况还大战不止,宇文泰早就体力透支。不过这时别人看起来,他反倒是神色怡然,依旧精神实足。
高澄瞧着宇文泰面色苍白,身上衣甲尽染血迹,笑道,“丞相身上有伤,子惠不放心,特来相送。”他是蹙眉苦笑,似乎确实担忧宇文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