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晚清之乱臣贼子>第四百一十一章 决战大冶(9)

沙俄舰队就战术问题终于和满清水师达成一致的第二天清晨,一道封面写着大清讨逆军大元帅吴越亲收的书信,被巡哨的斥候送到了吴越的面前。

信是黎明前被人用弓箭射到吴军南岸炮台附近的,信上的内容也很简单,就只有一句话‘是罗刹人逼着我们冲击铁索防线,罗刹船队战败我们马上撤退。’落款则是‘恨罗刹人的大清将士’。

出于小心,这道书信还是用左手写成,让人无从查对笔迹。不过也很可惜,这位用心良苦的清军将士冒险送出的书信却被吴越当场用来擤了鼻涕,揉成一团扔了,然后吴越还骂道:“跟老子玩心眼,你们还嫩点!明明只是不想给俄国老毛子当炮灰,还装成不想和我打一样,如果你们有机会干掉我,能对我客气了?”

骂完了,吴越却心中突然一动,赶紧又亲自拣去那张沾有自己鼻涕还被揉成一团的信笺,打开了重新观看,喃喃念道:“是罗刹人逼着我们冲击铁索防线?冲击铁索防线?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话,那说不定可以推演出俄国老毛子的作战战术啊?”

吴越的军队里没有参谋部,不是吴越不想建立,是现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参谋人才实在少得可怜,更几乎没有一个精通现代军事的参谋人才,所以吴越没办法,只能是继续以老式的幕府幕僚充当参谋部的功能,也只能自己给自己当参谋长,用自己少得可怜的那点现代军事知识推演分析战略战术。

不过还好,这点少得可怜的现代军事知识还是起到了一点作用,在假设清俄联合舰队将要冲击湋源口铁索防线的前提下,吴越通过推演现敌人有两个目的选择,第一是引诱自己的水师主力出击,在沙洲下游的水面开阔处决战。第二则是清俄联合舰队真要不惜代价的突破自军的铁索防线,疏通直抵沙洲岛上游的航道。

再接着,假设清俄联军真要不惜代价的突破拦江铁索疏通航道,那么以他们的实力做到这点并不困难。而清俄联军做到这点之后,他们又有三个选择,第一是直取湖北腹地,甚至直接攻打湖北省城,扰乱吴越的老巢。

第二个选择是在没有吴军防御的沙洲上游登6,走6路直接攻打大冶工业基地。

第三个选择则是创造与吴军水师主力决战的机会,吴军水师主动在沙洲上游的水面开阔处决战当然最好,不能如此也可以顺水冲击封锁沙洲南航道的六道铁索,直捣吴军水师营地,逼迫吴军迎战或者逃出沙洲南航道,被迫转移到沙洲下游的水面开阔处。

清俄联军的第一个选择先被吴越排除,湖北是吴越的老巢不假,但清俄联军再怎么打,也最多不过只是把沿江各地打烂,伤不到吴越的元气,在已经有湖南和四川两个产粮地的情况下,清俄联军就算把湖北沿江诸城烧成一片白地,也逆转不了吴军和清军的整体实力对比。

清俄联军唯一能逆转战略局势的办法就是捣毁吴越的大冶工业基地,所以清俄联军在沙洲上游登6作战也有这个可能,不过吴越不但不怕清俄联军来这手,甚至巴不得清俄联军这么做有装备精良的直属兵团和嫡系第一兵团坐镇,吴越还真不怕和清俄联军打6上决战。

清俄联军第三个选择的作战目的是歼灭吴军水师主力,而清俄联军一旦做到这点,那么整个长江中游都将成为他们的天下,到时候不但大冶难保,吴军控制地的沿江诸城也彻底完了,没有水师运兵的吴军在6上跑,无论如何都跑不过清俄联合舰队。

“突破铁索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我的水师主力,会是这样吗?”

分析研究着这个可能的时候,帐外突然有斥候来报,说是现清俄联合舰队有全面备战的迹象,有可能将在今日起进攻。吴越闻报不敢怠慢,也是赶紧下令全军备战,然后出于谨慎起见,吴越又派人给王孚送去一道命令,安排王孚做好了一个应急准备……

…………

吴军斥候的判断十分正确,约一个小时后,水6两路的斥候果然先后送来了清俄联合舰队大举西进的探保。好在吴军将士也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吴越用不着再担心准备不足,只是匆匆赶到金河对岸的吴军黄远龙兵团阵地,登上炮台亲自查看敌情。

规模庞大的清俄联合舰队很快就出现在了吴越的望远镜中,然后吴越也很快现,沙俄舰队这次终于是动了真格,十九条蒸汽炮船只留下四条在后方保护运输船队,余下十五条全部来到了湋源口前线。十二条大小不一的风帆战列舰则是倾巢出动,清军水师也是主力尽出,一百多条庞大战船密密麻麻,声势十分惊人。

很多守卫南岸炮台的吴军将士都是第一次得见清俄联合舰队的全貌,也大都被敌人的惊人实力吓得议论纷纷,甚至就连吴越麾下的头号猛将黄远龙都是眉头紧皱,担心敌人太强难以抵挡。惟有不用在第一线开炮作战的吴越狼心狗肺,对敌人的强大舰队不以为然,只是耐心观察敌人的排兵布阵,航道选择。

清俄联合舰队选择了在居民早已尽数撤走的管窖镇一带下锚,靠长江北岸暂时停泊,然后清军船队很快就派出了二十余条红单船上前,俄军方面也派出了六条风帆战列舰出阵,尾随清军船队走北岸航道西进。

见此情景,吴越也马上明白那道告密书信内容不假,清俄联合舰队是打算突破自军的拦江铁索防线,疏通直抵沙洲上游的航道。然后吴越毫不迟疑,立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一章 决战大冶(9)--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