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文正在奋笔疾书的这页稿纸上,刚刚写了小半页,可是就是这小半页的文字让巴金知道了戈文写的这篇文章竟然是一篇诗歌方面的评论。而看这文字,戈文竟然是站在一个思想学者的角度而不是从诗人的角度来评的。
戈文的成长轨迹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毕竟戈文在读者中有着很高的名气,再加上一个多月前的那家没有职业道德的《新周晚报》曾将他的经历公开。可是要说真正了解和熟悉戈文的每一步成长的话,那除了林一铭就只有巴金了。想当初《一代人》就是巴金拍板决定在《收获》杂志上刊登的,所以巴金自然知道戈文的诗歌水平。况且这段日子里,戈文创作的那几首诗歌,他也曾看过一部分。
只是戈文怎么突然写起了诗歌评论来了?
巴金的脑海中充满了疑惑,不过戈文所写的评论确实很好,虽然只看到了短短的几段话。可是那高瞻远瞩的眼光和犀利的语言都让巴金兴趣大增,于是巴金就这么站在了戈文的身后静静的随着戈文的笔迹看了起来。
直到戈文写完发现自己不在书桌前,似乎着急的要站起来时,巴金才轻轻的拍了拍戈文的肩膀,示意自己的存在。
巴金在走过来看戈文的这篇诗歌评论时,这篇评论已经接近尾声。他在跟着戈文的书写看完最后的这些文字之后,早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就想要看看戈文前面写的内容了,要知道戈文这篇诗歌评论末尾的结论写的可是相当的霸气,竟然敢给现代诗歌的发展定性。
好不容易等戈文写完。巴金那还顾得上理会戈文的话语,直接一屁股坐在戈文让出来的椅子上,拿起桌上的稿件,重头阅读了起来。
先看过了这篇评论的结束语之后,巴金的心中虽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可是心中却也对戈文的肯定有些好笑,眼前这个小家伙或许是名头太盛心里有些浮躁了,写篇评论竟然用了这么大的口气,也不怕闪了腰。
可是当巴金把这篇评论前面的内容也看完之后,才发现口气大的或许并不是戈文。而是自己,自己原本就不应该用世俗的目光来看待眼前这个才华横溢的小子哩!
只是这篇评论的观点和语言也过太大胆了,很容易引起误解。
戈文的这篇文章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美学思想内涵等,表面看来。这篇评论充满了思想解放运动的精神,和戈文提出的人道主义、个人生命价值观一脉相承,也和此时中国的发展方向十分契合。可是如果这篇激情四溢的文章一旦发表毕竟会引起诗歌界的一场地震,甚至会引来激烈的批判也未可知。
评论中戈文的态度非常的鲜明,他对于新诗潮的出现表现出的一种极度的敏锐感,认为现代诗歌的兴起朦胧诗的兴起是切合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的。
“中国社会整体上的变革。几亿人走向现代化的脚步,决定了中国必然产生与之适应的现代主义文学。”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不是戈文第一个提出来的,早前已经有评论家提出了这个概念。
戈文在文章中认为目前朦胧诗所追求的“自我”,并非西方“隐私式的自我心理”,而是“具有现代特点的自我”是具有扩张性的、有强烈社会感染力的自我,带有较强的历史感、民族感和普遍人性,“对假丑恶的彻底背叛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这样的自我,是中国式的,自“五四”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潮中的自我。这样的观点也无疑是正确的。
戈文不否认朦胧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唯物主义反映论,不过他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朦胧诗要走出自己的小圈圈,要将目光投向时代、投向人民,要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作时代精神的号角,要在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之外颂扬时代的丰功伟绩,要敢于歌颂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
所有的这些无疑是相当的前瞻而正确。总体说来,这篇评论既有高度又有引导性,是一篇十分优秀的作品。
只是评论中戈文的语言之大胆之犀利,甚至那种展望未来,给朦胧诗定位的观点与目前文艺界那种保守的风格截然不同,如果公开的话,一定会引起极为强烈的反弹。说得清了是这小子大言不惭,说得重了,直接可以上纲上线……这些都让巴金看的皱眉不已,仍然是那句老话,枪打出头鸟啊!
“戈文你怎么想起写这样的评论呢?”巴金抬起头向戈文看去。
戈文笑了一下,然后就把自己从顾城哪里了解到的情况向巴金原原本本的复述了一遍,然后他看着巴金认真的说道:“巴老,这样现象是不正常的,当一个诗人不能靠着自己的作品养活自己,当那股子对于诗歌的热情敌不过俗世的吃喝拉撒,您觉得还会有多少诗人能坚持下去?没有了写诗的诗人,您觉得诗歌的未来会怎么样?”
巴金点了点头,“所以你又想像一个月前在《羊城晚报》和《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一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你想为朦胧诗正名?”
“对!朦胧诗的诗人不应该这么贫困,既然朦胧诗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那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