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硬汉兵王>第746章 汪伪政府成立

第745章汪伪政府成立

抗日英雄杨靖宇就义后被安葬时,不论在场或不在场的蒙江老百姓们,听到了此消息后,都默默地真心悼念我们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

华胜利也通知抗日义勇军独立旅的全体官兵要在本部中,对抗日英雄杨靖宇进行悼念……

华胜利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在抗日义勇军独立旅中,要树立英雄楷模,以让抗日义勇军独立旅的官兵们进行学习

……

1940年3月30日,华胜利得知了在日军占领区的南京,举行了所谓的“国民政府”还都仪式,正式成立了傀儡政权,发表《和平建国十大政纲》。华北临时政府,改为华北政务委员会,撤消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以汪精卫(本名汪兆铭)等投靠日本的中国国民党党员为首建立的政权,其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名,实际上则是日本在战争期间,扶持的傀儡政权之一。

1940年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于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担任该政权的“国民政府代主席”及行政院院长,周佛海、李士群为主要成员……

日本政府对汪伪政权发表宣言:“决定给予全力协助和支援。”

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其组织机构仍用国民政府的组织形式。

汪伪“国民政府”曾一度遥奉重庆国府主席林森为主席,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兼代主席。立法院院长陈公博﹑司法院院长温宗尧﹑监察院院长梁鸿志﹑考试院院长王揖唐、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克敏、苏浙皖三省绥靖军总司令任援道﹑华北绥靖军总司令齐燮元、财政部长兼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周佛海等。

汪精卫原是中国国民党成立初期的主要人物,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是******的主要政敌。

汪伪“国民政府”为和以蒋为首的重庆国民政府分庭抗礼,汪精卫政权自称是合法的国民政府,并沿用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青天白日标志和中华民国国歌作为国旗、国徽和国歌,另加三角布片,上书:“和平****建国”字样。

汪伪国民政府,虽然名义上接管了原“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的辖地,但是“临时政府”改组后的“华北政务委员会”与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实际上仍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总之,都是给侵华的日军摇旗呐喊的败类……

汪精卫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表明汪精卫集团完全沦为日军侵华的工具……

……

日军除了扶植了汪精卫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日军还在准备着在1940年继续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以打破数月以来与**对峙的局面。

早在在1940年3月间,中国和守军就已获悉日军第11军有从信阳、武汉向鄂西北大举进攻的企图。

4月10日,******致电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等,指出:“对敌进犯沙、宜,应迅即预行部署,准备先发制敌……第五战区应乘敌进犯沙、宜企图渐趋明显以前,行先发制敌攻击。以汤恩伯、王缵绪两部主力,分由大洪山两侧地区向京(山)钟(祥)、汉(阳)宜(城)路之敌攻击,并由襄(阳)花(园)路、豫南及鄂东方面施行助攻,策应作战,打破敌西犯企图。其攻击开始时机,由战区密切注视敌情,适机断然实施,但须于四月中旬末完成攻击诸准备。”

军事委员会判断日军西进企图不在于占领宜昌或襄、樊,而是要在襄河以东的枣阳一带寻歼第五战区主力,然后即行回撤,恢复战前态势,4汤恩伯部以极小数部队,分数个单位,仍向襄花路正面对敌佯动与侦察敌情,其他主力即由现地出发,速向平靖关、武胜关方面空隙地区取捷径挺进,再由该地区向南,即(向)广水、应山或花园、安陆之敌进攻……

压迫威胁敌军之后方根据地汉口,相机截断其后方之交通线。而以汤部之主力,即觅取敌军主力所前进之方向,尾击其侧背。若**到达武胜关附近,而敌军仍在应山、花园或武胜关一带与我作战,则**务取速战速决之积极行动。

打击敌军以后(但不必与之真面目决战),即向平汉路以东之东北及东南方面分进,以后即在礼山、黄安、麻城、经扶一带监视平汉路南段敌军,使之不敢积极西犯。此为第一要着,希即照办具报。

二、此次敌军如果西犯,其目的决不在夺取宜昌与襄、樊,而在打击我军以后,使其可安全退守。

此乃必然之势。即使其有一部向襄河以西进攻,亦必佯动。故我军在襄河以西与江防部队,不妨抽出有力之一二军(莫树杰或张自忠部),速向大洪山附近移动潜伏,以待汤恩伯部之任务,作待机之势,专伺敌军西进或东退时而截击之……

三、如果各部队照常配备不动,以待敌军来攻,或待敌军安全后退,此为最愚拙之无策也。如果按一、二两项实施,则各部队应立即移动,并以迅速与秘密为最要……”

这一电令,明确要求第五战区不要消极待敌,而应以一部积极行动,争取先机,袭扰日军后方,牵制与破坏日军西进;而置主力于襄河以东至大洪山一带,伺机歼击西进或东退之日军主力。

这也就是中**队的战役指导方针。

第五战区根据军事委员会指示制定作战计划,决心以一部取广正


状态提示:第746章 汪伪政府成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