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所说仁义二字,仁者爱人,对于帝王来说能让百姓吃饱饭就是最大的仁。
对百官来说,帮助帝王解决麻烦是他们的职责。
“读圣贤书所谓何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陈进才淡淡的说道:“老山长为一院之长,当胸有丘壑,所教授之贤才必为日后国之栋梁!
为人师长者,必然学富五车,解决这点小问题不过反掌而已!”
陈进才这个问题简直是把老山长给问住了,不只是把老山长给问住了,而且还把在场所有人都给问住了。
这是个问题吗?没错,这就是个问题!
而且还是个大问题!
一国之基石在民,这一点就算没有读过《孟子》的人都知道。
读过《孟子》的人更是知道了,所谓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乡间族老还知道族人之间的意见需要重视,族人的力量需要借助。
若没有族人,那族老本人能有多大力量!
一县之地没有百姓,当县令的,又有什么权力?
当皇帝的没有了万民,又如何,称得上是皇帝。
所以,只要稍微有点明白的人都知道,百姓才是国家的基石。
不过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居然会有一天,大地的产出供养不了所有人民。
“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很匪夷所思?为什么以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陈进才冷冷的说道:“你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是因为每当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每当出现,当大地供养不了,所有百姓的时候。
就是一个国家崩溃的时候!
所以你们只关心改朝换代的事儿,只关心是朝廷让百姓民不聊生。
其实这只不过是你们为自己看到的这个问题,找一个借口。
事实上你们并没有找到这种情况的根源所在。
所谓治病救人需要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那你们读书人,千百年来可有找到改朝换代这个问题的根源所在?
或许你们没有找到,或许是有人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之后,发现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所以并没有公诸于众。”
陈进才说到这里的时候,目光环视全场,他的目光之锐利,看到什么人的时候,竟无人与其对视。
没有人敢!
因为心虚,没错!
在陈进才没有说出这个问题之前,从来没有人算过这条数。
因为数据这个东西,也许在这个时代,并不受人重视。
然而,其实治国,数据最重要!
比如现在,当陈进才说出数据,他们才知道事情的根本所在。
就如拨开迷雾看到本相,透过梦幻看到真我。
然后呢?就算是看到了问题,他们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其实感觉到,自己离那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张纸的厚度,可惜却找不到捅破那张纸的方法。
是的,他们在陈进才的提醒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之后,仓促间并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所以他们把期盼的眼神,放到陈进才身上。
因为陈进才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肯定有解决的办法。
能借助所有一切,能借助的东西或者力量解决问题才是智者所为。
所以在场几千上万的智者,都在等着陈进才的回答。
特别是赵佶,别人可以不在意这个问题,但是他必须得在意。
就像刚才陈进才所说的,百姓的利益,其实就是帝王的利益。
这一点在没有人点明之前他是不懂的,毕竟在以前的教育里,没有人会把问题剖析的这么明白来教给他。
现在陈进才把事情一说透,他就觉得非常有道理,仿佛事情原本就应该如此看待。
“在历史上,有过很多次在一些王朝的后期,民不聊生。”
陈进才缓缓说道:“史书上给些这些,王朝的评价。
都是说奸佞当道,君王昏庸无能,远贤臣,近小人。
总之把脏水全部泼在,末代皇帝身上。
所谓民不聊生,大多都会是一些大点的天灾人0祸引起。
他们抨击的是君王不会用人,所以用之治国方略于民无益。
反正道理有千百种种种致命。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事实上种种,天灾人祸。
只要朝廷还在正常发展,他们就有能力赈济灾民,度过这个难关。
然而,事情总有个度,当人口多到一定程度之后,地里所产出的粮食不够消耗。
或者是刚刚好够消耗,仓里没有存粮,家中没有存粮。
这才是灾祸的根源!
每一块土地,能养活多少人?你们知道吗?
这个其实是不固定的,环境,还有生产力。
也就是那一块土地有多少产出够多少个人消耗,还有没有盈余,这都要算上,这才是治国方略。
是否保证够消耗的同时还能储备下粮食,一备不时之需,比如说天灾人0祸。
这就是百官与帝王的职责与仁义。
这就是仁义之道,以仁义治天下,天下才可长久。
你们会发现,你们说秦二世而亡,是秦残暴,能举出很多个例子。
然而,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大秦皇帝与百官,并没有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最大的原因。”
“当百姓俱在恨你,你的江山想要永存如了镜中花,水中月。
沙滩上用沙子筑成一个城堡,等大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