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书中说起,人死后会被土地接引去城隍庙,后由鬼差押解,途经黄泉路,望乡台,恶狗岭,金鸡山,野鬼村,mí_hún亭等多处险地,然后到达鬼门关,进入鄷都城。
无论生前富甲一方,亦或是家徒四壁,都要带到阎罗殿中评点是非功过:有功无过者,凭功德升上天庭,任命大小天官;无功无过者,可饮孟婆汤,上奈何桥,渡过忘川河,最后观三生石以期轮回转世;而无功有过者,则要看过失大小,分别坠入地狱十八层。
之前老王一味跟随,路途漆黑不见前后,所以未及它想,此刻见了“奈何桥”方才醒悟,自己明明已经过了阎罗殿,那么手中的这碗自然就是传说中的“孟婆汤”了。
“汤”本就是古代对药液的称谓,以酒入药更是再正常不过。
不过想起自己已然生无可恋,轮回转世,彻底忘却,似乎是最好的结果,于是又将放下的酒碗重新端起。
鼻尖飘过彼岸花的香气,老王突然疑惑他来的时候为何路上不见他人?既然人死不能复生,饮了“孟婆汤”便会忘却前世,那么自己所看书籍,和此间异常相似的民间传说又是从何而来?都说心有执念容易化成厉鬼,不得投胎转世,难道自己对儿子的思念还不够热切?
一时间思绪乱象缤纷,手中酒碗已然送至嘴边,酒香一起,老王万般想法又重归混沌。
再次仰头欲饮,抬眼瞧到远处立在桥中的“三生石”,又是一阵彷徨。
喝完这“汤”,自己便要忘却所有,即使上了桥看了三生石,混混沌沌之下又怎知上面所显现的人是自己呢?
正端着碗暗自迷惑不解,踌躇徘徊,忽然听到耳边“当”的一下,明明是敲击木鱼的声音,突然安静中来这么一下,如同当头棒喝,果真有佛家震聋发聩的效果,吓得老王手中一抖,那碗“孟婆汤”便掉在地上摔个粉碎。
赶紧回头,却发现左边原本空空荡荡的蒲团上,不知何时盘腿端坐了一个手持木鱼和杵的老和尚,刚才的声音显然是他所发。
本想怪他惊人之举,一阵幽香传来,老王心生平静,双手合十对其一礼,道:“大师,您好!”
老和尚身形枯槁,面含悲苦,一副比老王还要凄惨模样,微微颔首以示回礼,露出比哭还难看的笑容,言简意赅道:“姓名?”
“王学”
“你我有缘,今日特来渡你过河”。
“多谢大师”。
王学带着一脸新奇,又敬他是长者,便学他模样盘腿端坐一旁,只是听着听着,就感觉越来越不对味。
他生平最喜欢安静,听这老和尚满面肃穆,在一旁唧唧歪歪,神神叨叨地,却听不懂到底是念个什么,只觉得头疼欲裂,宛如唐僧紧箍咒下的孙猴子。
这才想起那紧箍咒,乃是观音菩萨传授,菩萨跟和尚又是一个组织的,原来都是一个路数。
但是人的名树的影,因为怀疑顾及他便是地藏王菩萨,一时倒也不好打断得罪,只好装作聚精会神,侧耳倾听的样子,其实早已神游物外,想其他事情去了。只是这经念起来没完没了,王学盘腿久坐气血不畅,险些便要昏厥。
要说大师就是大师,洋洋洒洒几万字,抑扬顿挫,似缓实急地念下来,居然连稿子都没用,水都不曾喝上一口,王学大学毕业,自问做不到这一点,不由得心生佩服,一听结束,立马颤抖着腿站起来表示感谢。
老和尚眼含深意地看他一眼,收起木鱼,说:““孟婆汤”被你无意中打碎,需要等上三天才可重新凝聚,你便等在此处吧!”
王学点头称是,再抬头,却已不见了老和尚身影。
回头再看,地上已无碎片酒水,一个空碗重新出现在圆桌正中,只是不知这酒水要如何凝聚。
没有了酒水,在花香下王学的思维似乎又变得迅捷敏锐。
想起曾看过的《刘三姐》里面便曾唱过“连就连,你我相约共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原来这人间三年便是地府三天。
王学忽地一振,歌中唱的是“奈何桥上”而不是“桥头”,若是不饮这“孟婆汤”过桥,又会如何?
于是走至桥前,稳定思绪便要上桥。
一步,微风拂面,江水依旧;两步,风起云涌,咆哮四起;三步,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几乎要将他卷起,投入江中。王学赶紧退后回来,不敢再向前半步。
既然前进不了,便只有坐在圆桌旁边,等待酒水重新凝聚了,本来还想将蒲团移过来,可惜搬之不动。
王学坐在地上,一边思考民间传说的由来,一边注目“孟婆”的碗。
在他看来,此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死者并没有转世,而是寻求它法回归人间,但眼下已无回头路,这办法是什么一时不得而知;另外一种,则是喝了“孟婆汤”,却并没有丧失记忆,忘却前世,只是这个办法王学不敢尝试。
至于孙悟空打出地府这种说法,王学觉得若真有此法力高深的主,又怎么会将此间情形泄露人间呢?
思来想去,王学觉得唯有前者较为靠谱。依据民间传说,执念极深的人,或是在阴气极重地方死亡的人容易变成厉鬼,而这类魂灵不但有意识,而且可以往返于阴阳两界。
比如他跳入的中山河,本就是聚水之地,千百年来葬身其中的人更是数不胜数,阴气极重,但自己却来到这里找不到归路,能传出“奈何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