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帝国霸主>436.第435章 434部队换装

只有真正当过兵的人,才能理解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究竟是一句多么正确的短语。

同样是二十年没有打过战争,德国国防军能够在1939年横扫波兰,然后在1940年干掉法国,全靠着自己训练有素的10万国防军骨架。

西克特给希特勒留下的家底从未被世人熟知,所以人们总是津津乐道着1940年德国军队大杀四方,却很少有人了解过1920年的时候魏玛共和国的卧薪尝胆。

战争从来不是一个人发动的,也不是少数几个恶贯满盈的魔头策划的。它是一个时代孕育出来的,更不可能归罪于每一个人。

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几个国家之间勾心斗角,没有把战争打透彻,又怎么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要不是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还对纳粹与日本军国主义姑息容忍,养虎为患,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会轻易的爆发并且扩大。

这个时候整个东线的德军士兵都在操练,而魏特曼所在的装甲营,可以算得上是德国训练的最精锐的一支新式坦克部队了。

本来的计划是让他们装甲营到巴尔干地区去作战一下积累经验的,可是因为列车紧张,以及第12集团军开战计划提前,魏特曼的车组最终没有出现在巴尔干地区。

胳膊靠在敞篷桶车的车门上,魏特曼随着汽车的颠簸微微的摇晃。波兰的道路还算不错,可遗憾的是装甲部队的防区附近,没有太平整的地方。

远远的还能看到刚刚运到附近的4号坦克,在过去的时候这些新式装备可以说是坦克部队翘首以盼的惊喜。

可是现在,随着豹式坦克的服役,只有二线的装甲部队,才会优先装备这种正处于淘汰边缘的坦克。

实际上,老版本的4号坦克在做工上是要比豹式坦克更好一些的。可是主要新更能上的差距,让豹式坦克更受坦克兵们的欢迎。

“4号短管?”看着远处停放在森林边缘的4号坦克,对火炮非常敏感的卡尔?韦格纳皱着眉头低声嘀咕了道。

按照元首的作战命令,一个月前德国现在基本上已经停产了75毫米口径短管炮4号坦克的生产。

所以现在看到的短管4号坦克,八成是从更精锐的坦克部队那边淘汰下来的二手货。

在李乐的建议下,陆军方面正在给最主力的坦克部队换装新式的豹式坦克——这在之前的装备更新计划内,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原本德军的新式武器,往往是要优先供给到新组建的部队里去的。这种不知道是好是坏的习惯,一直在战争中延续。

换句话说,有些精锐的坦克车组,长时间都被迫使用着他们早先装备的3号或者4号坦克,即便是更新,也都是两种坦克的改进型。

而更先进的豹式还有虎式坦克,往往都装备给了新成立的独立坦克营,或者党卫军部队。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老部队可以保持对武器的熟悉延续,而新部队接受新武器的培训,也能更快的掌握自己的武器装备。

可随着战争的发展,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还有进步,国防军精锐部队迟迟得不到新式武器的弊端,就逐渐体现了出来。

正因为如此,李乐这个假元首决定利用东线没有开战的这个宝贵的机会,给精锐的德国装甲部队先装备上性能足够先进的坦克。

如此安排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可以通过新式坦克的普及,来尽可能的保护德军宝贵的有实际作战经验的坦克车组。

“涂装还没换呢,是从第7装甲师淘汰下来的……”看了一眼远处的那些4号坦克,机电员埃霍夫轻易的分辨出了那些旧装备之前的归属。

第7装甲师的标志是一个y字型符号,这个装甲师之前归现在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尔上将指挥。

这个师曾经在进攻法国的时候大放异彩,现在划归到东线,同样也是精锐之中的精锐。

想来第7装甲师一定是得到了分发的新式坦克,所以奉命淘汰下来一批4号坦克给新组建的部队。

德军历史上一共组建了38个装甲师,可是现在李乐要建设的装甲部队数量,已经远不止这个数字了。

此时此刻德军正在扩建的,包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内的装甲师番号,已经延续到了30个,也就是说,它们已经比历史上更多了一些。

如果算上李乐牵头组建的“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师”、“帝国装甲师”、“骷髅装甲师”、“警察装甲师”与“维京装甲师”这五个党卫军装甲师,德军现在就拥有35个装甲师了。

而这些部队分部开来,包括在法国境内部署的5个装甲师,其中有至少三个是为了进攻英国准备的。

包括最精锐的元首警卫旗队装甲师,这个装甲师虽然刚刚组建完成,不过却装备了50辆以上的豹式坦克,可能是全军之中装备此类坦克最多的部队了。

剩下的部队之中,还在巴尔干地区的有一个装甲师,在北非有两个装甲师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师。

经过这样分散开来,算上在国内轮休的两个装甲师的话,德军在东线能够集结起来的,一共是28个装甲师。

这个数量已经要比历史上多出许多来了,现如今这28个装甲师每个师平均拥有120辆各种坦克,这说明德军此时此刻已经拥有了3360辆以上的各型坦克。

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了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开始的时候,东线德军坦克的总数量。

虽然这个数字内,


状态提示:436.第435章 434部队换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