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新三国翔龙风云录>第三十五章 陈宫反投徐州(二)
曹洪、曹彰、韩暹!”

“末将在!”曹洪、曹彰、韩暹挺身出列。

“我命你三人率领一万五千兵马明日凌晨卯时出发,以曹洪为主将,以曹彰、韩暹为副将迅速占领兖州中部的山阳郡,以拒张邈、陈宫大军。如违军令,军法从事!”曹操下达了第二道军令。

“末将领命!”曹洪、曹彰、韩暹三人领命。

“曹仁,我命你今晚连夜赶回许昌。随后持我兵符向荀攸领出一万兵马前往与程昱回合,继续镇守陈留。如若陈留有失,军法从事!”曹操下达了第三道军令。

“末将遵命!主公放心,人在城在,誓与陈留共存亡!”曹仁领命赶回许昌。

“虽然此次我们撤兵返回,但徐州的刘备也不可不防。令!夏侯惇、于禁、蒋济!”

“末将在!”夏侯惇、于禁、蒋济挺身出列。

“我命你三人率领两万兵马,在我军撤退时全力攻打西门与北门;随后,你们率领大军负责断后。在我军退后,你三人迅速退守小沛,以夏侯惇为主将,于禁为副将,蒋济为军师镇守小沛,以拒刘备趁机追杀;并随时支援夏侯渊与曹洪等人。如违军令,军法从事!”曹操下达了第四道军令。

“末将领命!”夏侯惇、于禁、蒋济三人领命。

“其余诸将随我亲率余下两万兵马前往兖州中部的梁郡,抗击陈宫!希望诸位奋勇杀敌,誓杀陈宫、活捉张邈!”曹操下达完上述几道军令之后,身边也就只剩下戏志才、许褚、乐进、曹真四人了。

“誓杀陈宫、活捉张邈!……誓杀陈宫、活捉张邈!”曹操麾下诸将听完曹操镇定有序的军令与扣人心弦的鼓动之后,浑身皆充满战意。

当天夜里及第二日,曹操命夏侯惇、于禁猛力攻打徐州城的西北两门的同时率主力部队秘密撤出徐州。在曹操等人安全撤退之后,夏侯惇当晚趁夜率军迅速脱离徐州战场,退守小沛。当第三日上午刘备、关羽等人发觉之时已是为时已晚,徐州城下毫无一人曹兵踪影,刘备也不再命人追赶以恐遭到曹军埋伏。

虽然刘备等人对曹操一夜之间全军撤退一事不明就里,但压在徐州城数万百姓心头上的那块大石头暂时被掀开了。此次曹操东征,刘备三个重要城池均遭到袭击,也是损失惨重,原来的十万兵马,小沛一战,张飞的三万大军仅存一万,下坯还有九千,徐州的防守之战也伤亡两万余人,最后刘备的整个徐州也只剩下了五万左右的兵马。但刘备还是暂时保住了徐州的大片土地,在得知曹军退武诸将,庆贺徐州保卫战的胜利。

当曹操退兵的消息传到吴骏的耳中时,吴骏正与陈登、陈到等人在商议返回洛阳的路线问题。在糜竺离开下坯的第十天里,糜竺、陈群与陈珪从徐州城再次返回下坯城,并且带来了“糜竺已辞去别驾”、“陈珪辞去琅瑯太守”的讯息。据糜竺向吴骏及糜贞等人说起,吴骏才知道,糜竺趁着徐州大捷,刘备心情大顺之际向他辞去官职,原因是要护送糜贞前来洛阳与卫侯完婚,而陈珪辞去官职的原因是年迈体衰,不堪胜任太守之职,虽然刘备极力挽留,但也无可奈何,只好任由糜竺、陈珪辞掉官职了。当糜竺、陈珪再次与吴骏等人相见之时,众人对吴骏更加敬若神灵了。三日后,吴骏带着糜贞、陈登、糜竺、陈到、陈珪带着糜陈数十人家小在数百亲卫与两家的两百名家将的护送之下秘密从下坯出发,迁至洛阳。

当六月中旬,吴骏带着众将护送糜贞返回洛阳之后,一直忙于处理这段时间以来一些积压的重要文件之时,吴骏就收到负责兖州一带的“秘营”成员发回的,令吴骏等人震惊不已的情报:陈宫、张邈兵败!接着几天又传来“张邈被杀、陈宫投靠刘备”的情报。吴骏一惊,娘的,这张邈、陈宫起兵反叛曹操才一个月有余,就这么快就玩完了?

原来,当陈宫得知曹操东征大军撤退的情报后,曾经建议张邈派兵东进据泰山之险,扼守曹操北归之路的计谋。自从占领东郡之后,张邈的兵力一下就猛增到了八九万之众,但陈宫在军中威望太高,且军中传言张邈能取得如此成就全赖陈宫之功,这使得张邈逐渐忌惮与防备陈宫,并在暗地里独揽大权,有意压制陈宫,对他的一些计爱听不听的,大小军政皆出自张邈及其张邈之弟张超之手,所以认为陈宫此计虽有理,但又害怕此计成功之后,陈宫的功劳更甚从前,所以就拒绝采用。

后来,当陈宫得知曹操的三路大军分别驻扎在东郡的东、南、东北方向之时,已觉不妙,陈宫还向张邈建议,让张邈率军悄悄饶过济水,从东平郡的东面的东阿县趁夏侯渊立足未稳,向其发起攻击,而留下张超守城,陈宫自己同时率军从西面向东平郡进攻,两面夹击夏侯渊,夏侯渊必败,这样趁曹操四面合围之前先斩断其一条臂膀,同时还可以向东面的泰山一带发展,以继续壮大实力。但是张邈以张超独自一人,不足以守城的缘由再次拒绝了陈宫的计谋。

在错过消灭夏侯渊的良机之后,在随后的几天里,夏侯渊、曹洪的两路大军两面夹击东郡。陈宫虽然也采用了埋伏之计,但主将张超之勇不足以匹敌夏侯渊、曹洪之勇,使得陈宫的计谋就成了摆设,东郡城破。随后,陈宫建议张邈北渡黄河,退回濮阳。无奈,就在陈宫与夏侯渊于东郡大战之际,留守陈留的曹仁采用了程昱之计,从


状态提示:第三十五章 陈宫反投徐州(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