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新三国翔龙风云录>第四十二章 风云起兵祸涌(二)

第四十二章风云起兵祸涌(二)

在并州晋阳的晋阳宫中,汉献帝刘协惊吓不已,大司马丁原、征北将军吕布、中常侍兼宣义将军贾诩在听到鲜卑大军南下的消息后,马上召集太尉杨彪、国戚董承、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中郎将皇甫嵩以及杨琦、韩融等人商议对策。

“诸位爱卿,今日召集大家前来,主要是为了商讨如何抵御鲜卑人南下之事,不知诸位大人有何对敌良策?对敌一事全权由大司马与征北将军负责!”汉献帝刘协显然这几年来的颠簸流离的生活使他惊恐不已,在上在并州一直受到吕布的节制,一切大小之事皆出于吕布、贾诩之手。

“大家请肃静!”丁原作为大司马以及并州的主人,首先出言制止了宫下交头接耳的众位大臣。

“大司马,如今鲜卑南犯,惟今之计便是让征北将军领兵出战,打退外族进犯方为上策!”太傅马日磾身为三朝元老,在朝野内外德高望重,首先出班提出自己的看法。

“太傅可知,此次鲜卑南下大军足足有三十万,而我并州总共兵力才有十五万,仅有敌军的一半,且鲜卑长期游兵作战,与我并州骑兵不相上下,若是我军抵挡不住,则并州危矣!”丁原亦是有苦难言,虽有心抗击外族入侵,但敌军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且此时并州的军权他早已交付于吕布,是否领兵迎战,还取决于吕布、贾诩的态度。

“大司马,如若并州兵马不足,可让陛下诏告天下,让各地诸侯领兵北上勤王,北却鲜卑!”国戚董承出班说道。

“大司马,如今鲜卑铁骑几日之内可破雁门关,越过长城之后长驱直入,数日之内可兵临城下。发诏勤王亦耗时十天半月,若是并州兵马抵挡不住,则陛下危矣。不若让陛下迁回洛阳方保陛下无虞!此时卫侯吴骏为司隶校尉,陛下圣驾可前往洛阳暂居!”中郎将皇甫嵩出班建议道,“臣愿领兵迎战鲜卑蛮夷或保护圣驾南迁洛阳!”

“皇甫将军诚心有加,但你可知洛阳此时亦是四战之地?且不说前段时间的宛城之战与潼关之战,就是如今卫侯的大军仍在长安城外与李傕大军交战,且卫侯兵力不足十万,何来保证他定能护卫好圣驾呢?”身为征北将军,兼为并州的主人,吕布听到皇甫嵩要将皇帝南迁,怎容得下此番言论的蔓延,忍不住出言反驳道。

“若是晋阳侯认为卫侯尚无兵力护卫圣驾,但兖州的费侯曹操兵甲二十余万,战将数十员,可将圣驾迁往兖州,可保陛下平安!”太尉杨彪一看皇甫嵩之计遭到拒绝,马上出言反驳吕布,试图趁此机会说服众人迁都中原。

“太尉大人,且不说曹操前次东征徐州失败,损兵折将,就算将圣驾迁至兖州,太尉大人就能保证圣驾的周全吗?且不说圣驾在中原遭到诸侯的侵犯才流落至并州的,就是如今中原各地皆兵祸连连,狼烟四起,何处可安圣驾?太尉大人对曹操兵力如此熟悉,莫非大人与之暗地里勾结,要对陛下图谋不轨不成?”作为吕布的智囊,贾诩今日看到皇甫嵩与杨彪再三出言迁都之事,不由满腔怒火,怒斥杨彪。要知道,把献帝刘协控制在手,是贾诩帮助吕布成就霸业的条件之一,否则当初他也不会规劝吕布出兵南下将一路逃窜的刘协挟持到并州了。

中常侍不必血口喷人!我杨家世代服侍大汉,其忠心可昭日月,至于何人要对陛下不利,众位大臣心中克雪亮着呢。请中常侍不要妄加诬蔑!”杨彪显然不惧贾诩的恐吓,大义凛然地说完后不满地退回班列。

……

最后,本次朝会因为众位大臣的意见不一,最终不欢而散。

散会之后,吕布召来军师贾诩来到密室商谈如何应付鲜卑侵犯之事。

“上次文和对我说一定要将皇帝小儿控制在手方能令诸侯顺服,可如今就是因为这皇帝小儿才招来这鲜卑人的,他如今已成为我们的累赘,何故我们不趁机将他放弃?为何今日于朝堂之上你要我一再驳斥迁都之人呢?文和,如今鲜卑势大,而众位大人又意见不一,不知文和可有退敌之策?”吕布显然心中存在许多疑问,在他心中,这刘协如今已无任何价值,要是能早日搬开他,自己在并州才是真正的老大,不必受任何约束。

“主公,这皇帝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只是现在还不能体现出来而已。若是皇帝被卫侯吴骏或是费侯曹操掌控在手,那我们麻烦可就大了,千万不能让皇帝脱离我们的控制之内。”贾诩还是耐心地给吕布传道授业解惑,“至于要击退鲜卑人的来犯,非将军亲率大军北上迎敌不可?”

“听文和如此重视那皇帝小儿,那就让他继续呆在晋阳吧。”吕布对贾诩之言还算听得进去,他知道若非贾诩之策,他自己可不会成为并州的主人,更别说当上这威震四方的征北将军了。“但要是我亲率大军在外,万一洛阳的吴骏或兖州的曹操听到风声,挥兵北上,将皇帝小儿劫走,却是如何是好呢?”吕布显然不太放心南边的吴骏与曹操二人。

“将军放心,要阻止吴骏与曹操北上,我只有对策。将军只管率军迎战步度根!”贾诩显然胸有成竹,对着吕布自信地保证道,“对于阻止兖州曹操的北上,我们只需让河内太守张杨屯兵固守河内,同时命其部将眭固、杨丑固守上党与壶关,即可抵御兖州曹操与冀州袁绍的进犯。至于洛阳的吴骏,其一,可令河东太守王邑固


状态提示:第四十二章 风云起兵祸涌(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