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汉末屠家子>第三百九十七章 南阳军的惨状 中牟城的宝藏

幸亏随行护卫的典韦眼疾手快,一把抄住了曹操。典韦将曹操背在身后,快速脱离了战场。曹军突然失去主将,再没有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夏侯渊、曹仁赶紧收拢曹军,缓缓后撤,退回了大营。

何咸抵达的时候,中牟之战已经告一个段落,中牟大火也早已熄灭。袁曹联军撤回了大营,而南阳军的大营千疮百孔,修整不如重建。贾诩决定将大营中能用的东西全部搬到了中牟城内。中牟城里的房子算是全部焚毁了,但是城墙还能使用,尤其是依靠城墙来修建新的营地,防御能力比在野地里面还要强上许多。而中牟城的百姓,幸亏文聘在大战未起时,就将全部的人都迁去了虎牢关以西的地区安置,否则的话,此次大战下来,最悲惨的恐怕又是这些无辜的百姓。

中牟之战,是南阳军有史以来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张辽的一万五千飞骑军战死两千余人,重伤不能继续战斗的两千余人,另有四千余人挂着大大小小的伤口。重甲骑兵最惨,五百人全部战死,无一幸免。就连整套的武器铠甲,也只从收回了三百五十余套,还有一百多套估计是被袁军顺手牵羊夺走了。

文聘的两万五千南阳步卒伤亡更加惨重,作为此次防御战的主力,南阳步卒死亡四千余人,重伤五千余人,其余一万多人也均有挂彩,只不过就是伤口的大小、严重程度不义而已。幸亏南阳军的医疗队一直在大营之中负责救治重伤员,不然的话死亡的人数至少要再增加五成。

魏延的浮槎军算是伤亡最轻的,除了一开始庞德率领的五千军卒作为诱饵,伪装成运粮队的时候死伤了一千余人之外,浮槎军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却没有真正的实战。因为袁曹联军并未选择攻击防御性更强的中牟城,而是选择了更容易强攻的南阳大营。

经过清点,加上何咸带回来的四千飞骑军和四千南阳步卒,南阳军现在还有可战的飞骑军一万,浮槎军卒两万八千,文聘的南阳步卒一万五千,共计五万三千人。中牟一战,相当于折损了三层半的兵马。

看到南阳军的惨状,何咸火烧乌巢之后的好心情全部烟消雨散。更严重的是,足够十万人马食用一个月的粮草,在中牟大火中付之一炬,这让何咸痛心不已。贾诩的狠,不但是对敌人,对待自己人他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手软。一城的粮草啊!说烧就烧了,也怪不得袁绍会绝望,就连何咸都体会到了什么是绝望……

这时,贾诩偷偷摸摸地过来,将心情不佳的何咸拉到了一处巨大的废墟前面。这一带被焚毁之前,应该是中牟城世家乡绅居住的区域,整片的都是未被完全烧毁的砖木废墟。魏延亲自领着三千浮槎军卒正在热火朝天地清理废墟。

“军师这是何意,难不成这废墟下面埋着无数的金银财宝?”何咸面色不悦地讽刺贾诩道。

贾诩故作吃惊状:“主公真乃神人也!这废墟之下,还真的埋有数不清的宝藏!”

“少给我扯淡!中牟四战之地,百姓穷得一清二白,哪里来的金银财宝让你收刮?我还得写信给奉孝,让他紧急调遣五万担军粮到阳翟城,我军现有的存粮,撑不上多久。必须得抓紧时间安排突围!”何咸一脸烦躁地回复道。

贾诩拉住何咸神秘道:“主公稍安勿躁!不就是五万担军粮吗?稍后,您就可以见到数倍于五万担的军粮!”

贾诩并不是一个无理取闹的人,何咸突然意识到贾诩现在的表现很反常,再细细思考贾诩话中的意思:“宝藏……军粮……”

“莫不是军师所谓的宝藏,就是军粮!”何咸突然反应过来。

贾诩哈哈大笑起来。这是,魏延也清理出了一个黑黝黝的洞口,跑过来请示贾诩与何咸,请两位移步一瞧。

何咸看到贾诩的反应,就知道自己猜得八九不离十。原来,贾文和将中牟城的军粮都藏在了地下!

魏延的两万多浮槎军在驻守中牟期间,得到贾诩的密林,挖了一条地道,连通中牟城和南阳大营。目的,是在紧急情况之下,可以令魏延的浮槎军通过地道快速抵达南阳大营进行支援!

随着战事的推进,贾诩敏锐地察觉到袁曹联军军心不齐。相比于曹操试图坚定地击溃南阳军,杀伤南阳军的有生力量,袁绍的想法显然要复杂很多。袁绍既然击溃南阳军,还想适当地保存自己的实力,如果乌巢粮草被毁,袁绍还想夺南阳军的粮草以为己用……推测道袁绍的复杂心意之后,贾诩决定改变地道的用处。命魏延将中牟城的粮草全部转移至地道之中,上面再以房屋废墟掩盖。而在南阳军营中,贾诩也命南阳军士将地道入口用泥土封死。然后令魏延火烧中牟城,绝了袁绍夺粮的念头。同时摆出一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架势,逼袁绍决战!

果然,袁绍中计,不敢死磕,选择了结阵自守。袁绍一退,单凭曹操一军,也就很难攻破南阳大营。

听完贾诩复述的中牟之战,何咸禁不住为南阳军捏了一把冷汗。

“假如袁绍没有中计,选择了一战定胜负呢?”何咸问贾诩。

贾诩道:“那我军也未必会败!就算败了,袁绍也找不到地下的军粮。没有粮食,袁曹联军依旧寸步难行。”

“可是你们很有可能会死在乱军之中!”何咸提醒道。

“战场之道千变万化,谁能轻言万无一失、长命百岁?既然成为了一军的统帅,就要有随时


状态提示:第三百九十七章 南阳军的惨状 中牟城的宝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