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煤场的管理层作了一番勉励之后,李克清鉴于煤场的规模日益扩大,感到人手开始有些不足,便交待身在谷城县的刘信跟黄兴汉留意找些账房先生或者懂得读书识字的人才来煤场,工钱待遇从优,但是必须先由李克清亲自拍板之后才能任用。
煤场现在有了刘永安等人的操持,除了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需要向李克清汇报外,其他一些日常的事务也不需要李克清来亲自过问,因此,李克清也难得清闲下来。
这天,三妹李夏荷突然跑到煤场,并给李克清带来了口信,在汉江上的船行里做船工的侄子李正杰回家探亲了。
对于这个侄儿李正杰,李克清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只知道在侄儿才刚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被大哥李克元打发出家门跟江上跑船的老船工当徒弟,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跟李克清的关系虽然不算生疏,但也绝谈不上亲密。
但是在李克清日后的发展计划中,自己的侄儿李正杰可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李正杰因为常年靠江吃饭,不仅水性好,熟悉江上的风向和水流,而且在驾船操舟方面是一把好手。
自己若要在南方起事,水师一环势必不可缺少,而自己的亲侄儿莫过于未来水师统领的最佳人选。
放下手中的事情,李克清便跟着三妹李夏荷回到了家中。
大哥李克元此时正在院子里与一名个子高高的青年说些什么,两人一边说一边笑,父子俩其乐融融的情景也令李克清触景生情,不由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对自己的教导犹在耳边。
“二叔。”
那高个子青年也发现了刚到家的李克清,扭头对李克清打了声招呼。
“嗯。”
望着自己的亲侄儿李正杰,李克清不由有些唏嘘,自己的侄儿明明才十八九岁的年纪,却因为常年在江上受风吹日晒,黝黑的皮肤上业已爬满了不少皱纹。
“正杰你这次回乡探亲,可要在家多住几天,咱们叔侄俩一年多没见过面了,可要好好熟络熟络。”
面对李克清的热情,李正杰开始显得有些不适,毕竟以前的二叔李克清可从来没有对他说过这些亲近的话。
“嗯,侄儿这次回来足有一个月的空闲,正好可以在家多住些日子。”
得知李正杰将要在家呆上一个月之久,李克清也不由的有些意外,自己的侄儿李正杰所在的“和盛船行”可是汉江上首屈一指的大船帮,船帮底下大小商船、货船足有七八百艘,不仅垄断了汉江上的货运生意,而且还涉足长江沿线的荆州府、武昌府的水运,势力遍布湖北,可不是个好相与的主。
船工们在“和盛船行”手底下做活可谓是全年无休,只要船行里有活儿就得不停地干,压根儿就没有休息的空闲,并且工钱也是常年一成不变,船工们普遍怨声载道,可是为了糊口,为了妻儿老小,也不得不忍受船主的剥削和压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江上任风吹雨打。
这七八年来,侄儿李正杰回家的次数也屈指可数,就那么五六次,而且每次回来不超过三天,在路上就得耗费两天时间,真正待在家休息的时间仅仅才一天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这船把头怎会突然给李正杰放一个月的假,当然在这一个月里是没有任何工钱的,李克清和李克元都很好奇,这船行不是一直缺人手忙不过来吗?
见李克清跟李克元好奇,李正杰只好把实情如实告诉自己的父亲和二叔。
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两年北方的河南省接连遭遇旱灾、蝗灾,百姓颗粒签收,官府又横征暴敛,许多破产农民、小贩等社会底层的人员实在活不下去,一部分人就逃荒到临近的湖北,由于这些逃荒者大多数是身强力壮的男性青年,往往为了一口饱饭不惜贱卖体力,因此最近的和盛船行外渐渐聚集了不少外地逃荒者,而这些逃荒的流民为了填饱肚子不惜自贱身价与原本本地的船工互相杀价,导致和盛船行坐收渔利,原本紧张的人手现在却很充裕,导致很多本地船工都陷入了无事可做的境地,而李正杰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节约成本,和盛船行下面的船把头便开始清退手下多余的船工,不少原本的老船工因为竞争不过廉价的外来流民而陷入失业境地。这次船把头给李正杰名为放假,其实就是变相的裁员。
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一项大胆的计划逐渐在李克清的脑海里形成,从李正杰那里得知本地的不少驾船经验丰富的老船工因为受到外地廉价流民的冲击,不少人失业在家,若是自己出钱让侄儿李正杰招募些老船工组建起本家的船行,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反正以后荆襄公司发展起来,蜂窝煤的运输也需要雇佣船队,不如就自己组建船行好了,而且以后也可以利用组织船行的的机会暗地里发展水师,为日后能在南方的江河上驰骋做准备。
说干就干,李克清立马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哥李克元和侄子李正杰,大哥李克元听完后眼前也是一亮对李克清的想法很是赞同,而李正杰更是激动万分,虽然在刚回到家没多久就听三姑李夏荷说起了这段时间家里所发生的变故,也知晓了二叔李克清的一系列事迹,但是当听说二叔李克清要出资组建船行,还让自己来负责,心里也不由得有些忐忑,毕竟自己这么些年来一直做帮别家做船工,这一下子就鲤鱼跃龙门成了船行的总把头,真的还有些不适应。
这船行的名字李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