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警基地的服务器中存储着所有红警基地所涉及的技术资料,盟军发电厂的资料也位列其中,或许由于具现化的缘故,资料详细的吓人,将材料特性等一系列的资料都有,不仅仅是一份制造图纸。
红警的盟军发电厂技术资料里,拥有完整的制造图纸和个部件的制造工艺,不过可惜的很多制造这些部件使用的电渣重熔炉制备材料,3d打印设备,还有高精度联合加工中心进行制造。虽然国内早在六十年代就有了电渣重熔炉,还有那无与伦比的八级工,但是大部分的制造材料和制造设备是国内所不能够冶炼出来和所不具备制造能力的。国内只能将这些工艺拿出来进行参考,来提升现有的设备制造能力,利用现有的技术造简配再简配的版本。
由于红警基地属于无纸化办公环境,这些资料想找个地方打印材料都没有办法。不过好在红警基地还是保留了打印的功能和接口,只要连上打印机就能够将材料打印出来。不过打印机的接口匹配问题又是一件难事,好在国内还是有一帮电子技术的大拿,很快就解决了接口问题。
为了打印这些资料,国内花费本就不多的外汇,购买了佳能的喷墨打印机y-80,这种新出来的能够打印a4纸的打印机可是死贵死贵的,反正国内买这十台打印机,简直要了采购人员的亲命。为了找到合适的打印纸,专家们对比了全国大部分的造纸厂家的产品与带回来的打印纸相比终于找到好几家合适的,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由于打印机尺寸太小,图纸等部分材料无法打印,只好花费胶卷进行拍照然后扩印,还有人工复印。一时间一大帮画图员,在整个指挥中心里放了许多绘图的工作台,在那里绘图,集中连续作业,反正顾苏是看的目瞪口呆,这个年代的人,真是够拼的,这种原始的笨方法都用上了。这是在顾苏那个时代有些不可想象,这么拼命的场景已经看不到了。
科技攻关大会战,举国之力办事情。这种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很有建国初期,国内刚建立工业的时候,挥洒汗水与热血,大干特干为国家工业奋斗的火热场景。
虽然这一次将红警科技的资料从存储器里抄出来,算不上什么艰辛困苦的工作,但是全程枯燥无味,而且由于保密的要求,能够接到这份工作的人员并没有顾苏想象的那么多。
凭借着许多人的努力红警盟军火电厂的所有资料在一个星期之内,算是全部被拓印在了现在国内的纸面上。其实在顾苏看不见的地方还有许多人拿到了红警科技的微缩胶片,对上面的资料进行了放大并誊抄下来,要不然这些完全誊抄下来之后那几乎可以装满几个集装箱的红警发电厂资料,就不知道到要誊抄到何年何月了。
红警盟军发电厂的正常运行功率是100mw,但是由于是野战的条件下,所以运行后的寿命就并没有民用产品那么高。按照红警基地的说法那就是一次性的产品,用个两三年报废之后换新的。
盟军火电厂的机身是盟军的蓝色涂装,线条整洁看起来很有科幻感,三个支架将发电部分托起一米多高,在三个支撑上安装有风扇的冷却装置,整个发电厂是结构紧凑巧妙,体积只有一间房子那么大。
刚建好的时候是红警电力工程师从随身携带的工具箱里拿出了一个带u盘插槽的平板电脑,对盟军火电厂进行数据检测。
盟军火电厂全电脑控制,整合进了红警基地网络,是在顾苏那个时代所提倡的物联网的真实体现。
只要在红警基地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就能够随时随地的进入火电厂的操作系统,各种控制功能一目了然,智能化简单化。
红警工程师校对了所有运行前的参数之后,对红警发电厂的姿态进行了一些微调,然后就直接点击了开始,火电厂正式点火开机。
这些事情是红警工程师独立完成的,国内来的观测技术人员,只能够在后面看着红警工程师工作,不时的询问一下看不明白的东西。而王教授等人,还在“西山研究所”办手续,等他们来的时候发电厂已经运行起来了,现在是一部分人在现场看发电厂运行高效,一部分则在指挥大厅看传输过来的运行的详细数据。
没有赶上趟的王教授只看到已经运行的发电厂,在发电厂周围兜兜转转的看来一圈又一圈之后,随着一些已经看好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来到了指挥大厅。
在这里王教授看到了满屋子埋头苦干抄图纸的工作人员,在大屏幕上的一端的一个角落里是正在运行的发电厂数据,红警工程师正与一些国内发电方面的专家介绍发电厂的基本情况。
红警发电厂拥有上万个零件,每个零件的精度都相当完美,精度误差不超过0.003毫米。精度越高,那么它运行过程中就越稳定,不容易发生故障,这是红警发电厂几乎可以无人运行全寿命的保证。
导致发电厂使用寿命只有三五年的原因则是发电厂使用材料的限制,对于红警基地来说,一场战争高烈度再长也长不过三五年,好材料要用在更为关键的地方,至于红警发电厂这样可以快速建造大量建造的建筑,那使用的材料就没有那么高级,都是红警基地里的普通材料。
当然对于红警基地这种用个三年就扔的壕气行为遭到了在场的所有专家和技术人员包括那维护基地的普通士兵们的一致批判。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再三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