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引经据典、绵里藏针,儒法并用、暗藏玄机,落笔更隐隐有风雷之势,这才是高皇帝、武皇帝的嫡系子孙呢!
可惜呀,偏偏错生了女儿身,此乃大汉之不幸、老夫之不幸,却是尔等之大幸也!”
“我等恭贺丞相大人--进封王爵,万年无期!”
…………
丞相府大堂上,手持刚送至的圣旨,曹操看的津津有味,身为一代文学大家,自然知晓伊尹的典故了,也看出圣旨出自女人之手,却丝毫没有生气,反而大笑不止,又摇头叹息起来了……
曹丕、曹植、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休、曹真……宗族要员十余人,分坐在大堂两侧,奸雄一向用人为贤,从不计较出身来历、门第高低,然而有一些特殊事情,还是自家人用着放心!
宗族成员们都很高兴,曹操一旦进封王爵,他们跟着身价倍增,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至于曹操的不幸、大幸之语,众人绞尽了脑汁,也无法领悟其中深意?
世人称曹操为‘乱世奸雄’,却不知其年轻之时、也是个热血好儿郎,本想辅佐汉皇、革除弊政,做一个治世能臣的,图一个青史留名的!
可惜大汉朝廷腐败透顶,几任皇帝或昏庸无能、或志大才疏,根本无法挽回衰落的帝国,这种大环境下,无论曹操如何努力、也做不成治世能臣了,这才掉头走上了奸雄之路,其中苦楚又有谁知?
海燕公主文武兼备,精通权谋之道,才能更胜其弟刘协百倍,如果她做了汉家皇帝,或许能挽回天下大势,可她偏偏是个女儿身,这是大汉的不幸!
因为没有圣君辅佐,曹操才成为了奸雄,其路坎坷难行,处处危机四伏,生前无人理解,死后背负骂名,这是曹操的不幸!
曹操成为乱世奸雄,荡平四方诸侯,铺平了篡汉的道路,在坐的曹姓族人们,日后或为帝王、或为将相,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是他们的大幸呀!
“陛下降下圣旨了,加封老夫为王爵,戴十二旒、乘金根车、出警入跸,并于邺城建造王宫……天恩如此浩荡,尔等以为如何呀?”
曹操把圣旨传给族人们,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尤其是两个儿子的意见,如此重要的政治博弈、正是磨砺才能的好机会。
而曹丕,曹植对视一眼,都低头苦思起来了,想用最好的表现,获得父亲的青睐、也证明自己的才干!
虽然在夺储之争上,曹丕占据上风、曹植落于下风,可封王大典一日未办、世子之位一日未定,事情就存在着变数,还不知谁笑到最后呢?
有人肯定想了,曹操已内定曹丕为继承人,为何没把曹植分封异地,反而继续留在身边,并参与军国大事,就不怕兄弟继续争斗,消耗曹家的底蕴吗?
首先,曹操天性奸诈,从不相信任何人,‘围猎事件’没过几天,他就怀疑到次子身上了,只是已定其为继承人,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大计,才没有追查下去。
可四子蒙受不白之冤,形容日渐消瘦下去,让曹操很是心疼呢,故而在慈父情节下,不忍心让曹植去异地,想要略加弥补一下。
其次,曹操始终有块心病:第一个继承人曹昂陨落沙场,第二个继承人曹冲半死不活,如今曹丕作为第三个继承人,中途会不会有意外呢……自己一生杀戮太多了,难免会报应子孙身上!
因此上,曹操加派三倍人手,严密保护曹丕的安全,生怕敌对势力暗中行刺,一支毒箭、一杯毒酒、一根毒针……都可能取其性命,尤其这种非常时期,会坏了千秋大计!
可自己杀的人太多了,得罪的人也太多了,实在防不胜防呀,万一曹丕无人君之福,步了前两位继承人的后尘,那就用曹植顶上去,避免出现大魏无世子的尴尬局面。
“以孩儿之愚见吗,父亲大人当接受圣旨,而后公告各州、郡、县,让天下人都知道此事,并邀请各地宿老、名士、豪强前来许昌城观礼。
与此同时,在许昌城南-颖水河畔,建造一座五丈高台,作为祭祀山川神灵,举行封王大典的地方,再选一个黄道吉日,汇聚朝廷文武百官,正式为父亲加冕为王。
再筹集钱财物资,征调十万民夫,在邺城修建大魏宫殿、宗庙……以及相应之物,此事孩儿愿全力主持,务必做的漂漂亮亮!”
曹丕回答中规中矩,安排的井井有条,表现出了不错的政务能力,不过这位二公子心中,却另有一番盘算呢!
父亲常以周文王自居,显然是暗示继承者、完成废汉自立的大业,而这副重任必然落在自己肩上,问题是天子之位容易坐,篡夺汉室的骂名难背呀?
如果趁着这次机会,让父亲‘多走一步路’,以后自己就能顺理成章的、继承皇帝的宝座,而不必背负骂名了,这个想法有一点自私,可是会有很多人支持吧?
“高皇帝杀白马立盟以来,四百余年未有异姓为王者,如今父亲功高盖世、万民倾心,封王也是理所当然的,只怕别有用心之人,会以此为借口大肆抨击?
故而孩儿认为吗,今虽有陛下封王圣旨,父亲应该上奏请辞、再辞,以示高风亮节,而后再接受之,正式进封王爵,以绝天下悠悠之口,亦能减少一些麻烦!”
曹植神色颇为忐忑,几个月来的流言蜚语,严重挫折了他的信心,全靠神秘谋士的鼓励,这才逐渐的恢复过来了,希望能挽回不利局面!
“子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