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穿越重生>远古求生>第七十七章 第32天(下)獐麂鹿兔

把猎物的两条后腿用绳子捆上,记得要捆在后腿的肘关节处,而不是脚踝部位,不然容易从绳索里滑落的。

把猎物悬挂在窝棚的顶框上,让它的前肢和头部自然下垂,这样才能放出更多的血。手上的动作也要快点才行,不然不是血流干了,就是要在体内凝固了。在头部垂下的正下方地面,把陶盆在那放好,里面倒入一点水,准备接血。

在猎物的耳根部位,分别划开两刀,再把脖子两边的颈静脉割断。看血流的速度,胖子摇摇头,就知道已经没有多少血可以流出来了。毕竟过了这么长时间,而且在发现它之前,就已经被尖刀陷阱弄出了伤口。要不是弹性木棍上的尖桩一直没有从猎物的体内拔出,一定程度上起到堵塞伤口的作用,那些血液早就已经流干了。

等了一会儿之后,看着再没有血液继续流出来,而陶盆里也接到了小半盆,估摸着已经差不多了。这就开始剥皮吧。和上次给金猫剥皮的方式方法一样的处理,当然,再后面的开膛破肚的程序也是一样的。

说了半天,好像还没说是什么猎物?这种动物其实很常见,即便是在胖子生活的年代,也不时可以吃到这种野味。前面说过,池城人对野味的推荐程度,分别是“獐、麂、鹿、兔”。今天抓住的这只猎物,就是其中的“麂”了,当然,池城人更多的是叫它“麂子”。

准确的说,它的学名叫做“小麂”,是一种小型的鹿科动物,也是麂类动物中最小的一种,所以叫“小麂”。多小呢?跟一般的土狗差不多,最多半米高,连头带尾不到一米长,一般也就三四十斤的样子。只有公的小麂才会长两只小角,多为栗色或者红栗色。

为什么胖子对小麂知道的这么清楚呢?除了吃过多次之外,说起来,胖子还真的是仔细查过小麂的相关资料。因为胖子一直很好奇,在池城人说的“獐麂鹿兔”中,所谓的“獐”,到底是什么?

结果他发现,基本上每个人对“獐”这种动物的认识都不同,有的说,公麂子叫麂子,母麂子就叫“獐”。有人说,獐就是“香獐”,是一种独特的动物,已经灭绝了,现在没有了。还有人说,“獐”实际上就是“麝”,产麝香的那种麝……总之胖子听过各种说法和解释,把他听得越发糊涂了。

于是胖子越来越好奇,花了不少时间,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最后搞清楚了是什么回事。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胖子也仔细翻看了小麂的相关资料,所以了解的还算比较清楚。

根据胖子的调查结论,事实上,大家是把三种动物相互混淆了。当然,这“三种”的说法,是按照现代的动物分类法,在古代,这是两种动物。只不过现代时大家很少关心这些,所以搞不清。

这三种动物,分别是麝、麂和河麂。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属于鹿科,而且体型都差不多,相差不是很大,因此胖子觉得,古人搞混淆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那时候的资讯不像现代这么发达。

先说麝吧,这是一种大的类别,包含林麝、原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五个亚种,其中的林麝与原麝,在池城都有出产。在古代,麝是不分这么多亚种的,只要是产麝香的,全部统归一类。而麝还有一个别名,或者说古称,叫“香獐”。所以很多人把它和“獐子”混淆了。

然后是麂。这是一个属,在中国分布着三个亚种,分别是黑麂、赤麂和小麂。建国以前,这三个亚种的麂,在池城都可以见到,老辈人说以前和野兔一样,经常见,也经常可以吃到。到了后来,就只剩下黑麂和小麂了,赤麂因为体型最大,所以被捕杀的最狠,最后都被杀绝了。

而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就是小麂,也就是池城人通常意义上称呼的“麂子”。至于黑麂,现代社会时候,在池城仅分布于下辖的石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太少,也太难得一见了,更别说去吃了。也没人有那么大的胆子敢去捕杀。

而最后的河麂,才是池城人称呼里的“獐”。现代时,在池城已经极少见,也有人说池城的河麂已经灭绝。为什么呢?獐肉味道鲜美,没有什么野味常有的膻味,不然也不会在“獐麂鹿兔”里排名第一,而且皮能制革,骨可药用。

但导致它们被大肆捕杀的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哺乳期的小河麂因为消化原因,在胃里会积存奶块,俗称“獐宝”,这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和产麝香的麝类一样,这就为它们招来了杀身之祸。尤其是一到繁殖季节,就是河麂的捕猎季。这样的狂捕滥杀,还专杀小河麂,不灭绝才是怪事。

而在古代,因为都出产名贵中药材,而且体型相貌差不多,所以河麂和麝是不分的,都叫“香獐”。不过准确的说,也不是所有的古人都不分的,比如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里注明,“獐无香,有香者麝也,俗称土麝,呼为香獐”。

另外池城人应该也是分的,不然为什么有“獐麂鹿兔”的排名?可能因为古代时,这几种动物在池城都有出产,因此池城人才能分得清楚其中的区别吧?而现代时候,那些野生动物的数量都已经很少了,因此搞不清楚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回想了一下关于獐麂鹿兔和麂子的事情,胖子把剥下的小麂皮用木棍撑开,和金猫的皮毛一样的做法。现在嘛,暂时是没时间去剔除皮张上粘连的碎肉筋膜


状态提示:第七十七章 第32天(下)獐麂鹿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