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哼,也算是够面子了,提前一个月预告过的节目,观众至少没有嫌弃乏味切台。不过,估计也就这个水准了。”
说出这话的人,是个有点猪腰子脸的家伙,他此刻正坐在导播室另一侧隔壁的一间办公室里。
这人也是央视制作公司的一名编导,姓汪,也曾经制作过美食类的半纪录半综艺节目,可能是做得有点不伦不类,哪一部分的观众都没抓住,所以当初就扑街了。
如今听说陈导拍摄的《舌尖上的华夏》上映了,他也有些紧张,便托了放映部门的同事朋友,来了解一下第一手的数据。
可见,最关心一部剧放映效果的,除了制片人和行人之外,就数竞争对手了。
有些东西,做烂一次不要紧;尤其在央视这种地方,总能推给“创新失败”、“为了创新而付出的试错成本”。
但是如果有对照组,混日子糊弄的难度就要大得多——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现在看来,第一手的成绩还在预料的可接受范围内。
“我早说过你可以放宽心的么,以我的经验,这种节目上映后,基本上前1o分钟收视率定格在哪个点,后续也就没什么大的波动了。看得还行的也不会换台,没入坑的也别指望一集里就能被旁人安利。”搭腔的是个寸板头,正是汪导委托的那个朋友、牛部长手下一个副处长,姓苟,也是负责放送工作的。
按照经验,看央视节目的观众,大多数是对节目要求比较随便的,很多都只是懒得换台。只有看到节目实在太烂太无聊,才会随手调掉。至于那些本来就没看央视习惯、特地为了某一档节目来看央视的人,那是不太多的。
而汪导和苟处长,显然都属于不太能欣赏《舌尖》读到优点的人,所以他们只会凭经验判断。
2o分钟后,节目播放过半,又一张实时的收视率统计数据被送了出来。
“居然突破3了,3.2,嘿,倒是有些邪门!”苟处长扫了一眼,微微有些惊诧。
出现这种数据增幅,是很难得的,说明那些随手扫节目调到央视的观众,至少过半都存留了下来。
而那些找节目看的观众,在浏览状态下耐心是一般不会过两三分钟的。
这也就是说,《舌尖》完全是那种只让人看两三分钟就会入坑的快节奏。
换句话说,要是o8年的网文足够达,有“黄金三章”这种术语的话,那么《舌尖》的文案和线索穿插节奏,就是典型的“黄金三章”。
内容不一定多出众,但是带节奏带得飞起啊。
汪导也眼睁睁看着这一幕,却也无可奈何,略嫉妒地吐槽:“这……居然被陈老四扛过去了,罢了,看重播和第二集吧。这个成绩,牛部长肯定要继续观察下去了。”
这一集最终放完、牛部长和陈导从会议室离开时,他们手上拿到的集映最终定格成绩,是3.7。
“陈导,恭喜你,看来又拍出部水准线以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