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传召,不过片刻,李泌、马还有崔乾佑等一众将领便到了李瑁的屋中。
自李瑁潜返剑南,统兵北上至今,他还从未遇到过如此难以抉择的时候。
李光弼孤军深入,率军两万入守阌乡城,谁都不知道李光弼能守到何时,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李光弼居然提出了一个胆大包天的建议。
李光弼率精骑两万守阌乡,而李瑁速下宛城,率军北上洛阳,乘着安禄山大军尽在灵宝之际取平阴、谷城,扼守虎牢,断安禄山粮草之供,谋取洛阳,而后前后夹击,将安禄山击溃于陕郡。
李光弼的计策可谓惊奇,若是能成可在一月内平定安禄山叛乱,绞杀安禄山主力,整肃中原。但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李光弼能顶着安禄山十五万大军的攻势,守住阌乡至少一个月的时间。
如若不然,李光弼必死,安禄山分兵回援,洛阳也难以及时攻下,而关中同样将落于安禄山之手,大唐将元气大伤。
如何布局,其中夹杂着极大的风险和利益,甚至李瑁一时间都拿捏不准,只得召集众人商讨。
李瑁将李光弼的书信交到了各人的手中,由他们逐一传阅,待他们看完,李瑁开口问道:“准予不准,本王该如何回复光弼,你们可有建议?”
李瑁的话讲完,过了片刻。一向老成持重的高适先开口道:“李将军之计虽巧,但却太过弄险,以我们如今的兵势,再加上洛阳城百姓的民心,想要取下洛阳理当不是难事,但李将军想要凭借两万人马守住阌乡一月有余,恐怕难于登天呀。”
高适所说,便是李瑁最大的担忧,以两万守十五万,虽据城池,但依旧困难重重,更何况他要面对的还是安禄山的河北精锐。
高适所言,乃老成之语,可同样一向胆大的马却提出了不一样的建议。
“启禀殿下,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李将军麾下之兵虽少于安禄山,但以李将军之能,更兼粮草充盈,李将军凭城固守应非难事,如今殿下当依李将军所言,截要道,取洛阳,夺虎牢,光复东都,揽天下之名望,而后与安贼决于河南东北之地,定鼎山河。”
马这样说着,眼睛里竟散发出一丝激动的光芒,拒洛阳,灭安贼,其实他最在乎的还是他没有说出来的话。
光复洛阳,破了反贼,届时李瑁聚天下名望,而哥舒翰灵宝溃败,折兵近二十万,长安城,乃至整个关中又无兵可用,到了那个,李瑁只需振臂一呼,入主西京,逼宫称帝,再行昔年太宗故事,岂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吗?
而他们这些跟随李瑁多年的心腹,自然也当裂土封侯,绘,名垂青史。
马的话中之意,李瑁也听在耳中,李光弼的计策确实可以以最小的伤亡最快结束中原战乱,但欲速则不达的消息,李瑁却也深知,李瑁虽然颇为意动,倒也还没有失去理智。
出兵灵宝,和安禄山正面排兵布阵,决于中原,固然稳当,但伤亡太大,耗时太久,纵然李瑁胜了安禄山,最后也容易叫李隆基收了渔人之利,李光弼的计策确有极能打动李瑁的地方。
谋主李泌见李瑁面露思虑之色,知道李瑁在为难什么,于是开口道:“李将军起于微末,亦曾身陷囹圄,乃殿下从李林甫手下救出而后一手提拔,方到了如今的地步。殿下有识人之能,李将军能否守住阌乡,殿下的心里当比任何人都清楚。”
李泌的话让李瑁一下子醒了过来,中唐论将,莫过李郭,单论军略,李光弼尚在郭子仪之前。
唐史所载: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军十万围攻太原,李光弼以一万新军守城。李光弼兵少,而太原城方圆四十里,楞是被李光弼经营地宛如铁桶,水泼不进,非但守城一月有余,还趁机反攻,歼敌七万余,名震天下。
李光弼帅才堪比孙吴,他既有此决心,李瑁又岂又退缩的道理。
李瑁沉默了片刻,忽然起身道:“传令下去,三军开拔,仁杰为先锋,领五万精骑即日北上,务必于三日内攻取平阴和谷城,待本王大军赶到,同取洛阳。”
李瑁之言一出,便是决心采纳李光弼的建议,先平阴、谷城,而后攻取洛阳。将安禄山主力堵截在河南一代,逼安禄山提前决战。
“诺!”马站起身子,轰然领命。
随着李瑁一声令下,马提兵悄然北上,一张关系到洛阳乃至整个中原归属的大战一触即发,而在数百里之隔的潼关,一场不见刀兵,但对李瑁来说意义却丝毫不下此战的算计也正在进行。
整个潼关城中,没有谁过地比林婧更加提心吊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