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省份,山地丘陵较多,过去使用‘精’耕细作模式的时候,倒还是可以大规模的种植水稻。不过如今用的是机械化生产,‘精’耕细作模式已经被淘汰。南方那些山地丘陵比较多的省份,如今也有种植水稻,不过都是在农改之后的土地上进行,平整的稻田大大小小的零星密布。
中国是一个以水稻为主食的国家,北方地区除了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其他地方都吃米为主,而且那些以面粉为主食的省份,如今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同样也会大量消费大米。中华民国此时的大米生产地,除了湖北、湖南、四川、江西、辽宁这个几个省份比较集中外,其他的省份的水稻生产规模已经不高了。
所以在大米的供应方面,每年都要从东南亚进口一批优质大米。
同时东南亚经济殖民区的大米还向朝鲜、日本等国输出。同时这一区域,还输出大量的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
纺织品、鞋帽这些轻工业商品,大部分都是东南亚地区生产,然后运回中华民国。
第三个区域就是中亚地区,中华民国在这一地区,控制着‘波’斯、阿富汗、科威特、高加索联邦。
这一地区,主要就是向中华民国输出能源,这些国家大量开采石油,然后运往日本进行提炼,最后再运往中华民国。
或者是输送到高加索联邦进行提炼,再输送到西域行政区。
中华民国也有一批炼油厂,不过这个产业,大部分的产能都分包出去给经济殖民地做了,但是绝对不给产油国去做。
如此一来那些产油国一离开中华民国就玩不转了。
另外这些国家也得到了一些轻工业。
此时中华民国在大量建设,而这些经济殖民地,同样也开始大量建设。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中华民国产能过剩,自然有了大量‘精’力进行资本输出。
因此中华民国掀起了第二次资本输出‘浪’‘潮’,在各个经济殖民地大量的收购产业、建设产业。
各个经济殖民地政fu,为了帮助中华民国消化产能,和拼命的建设各种工程。
那些经济殖民地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建设时期,公共工程自然是有建设一些的,但是大部分的,还是有利益中华民国对外战争的一些产业。
‘交’通方面,首先要完善。再则,就是矿产开采,矿山方面的建设。
为了能让更多人从事战争活动,中华民国在这一‘波’的资本输出中,开始在各个经济殖民地普及机械化农业。
如此一来,中华民国不断输出农用机械,自然也就消化了过剩的农机产能。二来,可以把更多的经济殖民地的农业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工人,进而压榨他们最多的利益。
人口离开土地,总会有事情做的。没事做可以找事给他们做,中华民国可以投资建设,那些傀儡政fu也可以贷款进行建设。
所谓的发展,更多时候就是投资出来的。
中华民国不缺资本,也不缺技术和人才,只要输出一下,就可以让那些经济殖民地迅速发展起来,进而打造出一个个较发达国家。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在本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现在做的就是带动那些经济殖民地,把那些能机械化的农作物生产大量机械化,而那些还需要手工劳动的经济作物生产,自然就是继续保持原样。
土地、矿山、工厂,总的来说就是这几个东西。
在那些经济殖民地上发展出来的机械化农业,则基本上都是中国民族财团控制的土地,通过和经济殖民地政fu的勾结,用政策、税收,将那些土地大量吃下,而此时经济萧条刚过去不到三年,那些土地都便宜得很。
因为中国民族财团的剥削,那些国家就算是被带动了,只要是产业还比较落后,以及教育上发展得不行,民众生活水平依旧还是那样,发展和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
中华民国帮助埃塞尔比亚复国之后,则开辟出了非洲经济殖民地,这是第四个区域。这个区域,则刚刚开始发展。
在埃塞尔比亚地区,已经决定投资建设五千余公里的铁路项目,以及港口、公路建设项目。‘交’通方面只要改善,这一区域的经济也就可以发展了。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相比德国和美国来说,不仅仅是自身在发展,而且还在带动那些经济殖民地迅速发展。
加在一起,人口超过了十亿。
中华民国在印度和澳大利亚的投资建设,这个时候则是到了变本加厉的程度。特别是在澳大利亚西部,这里本身就没有多少白人,中华民国在西澳大量投资之后,整个西澳已经变成了华人的天下。
在西澳,十个人中有八个人是华人。
大量的铁路、公路、以及矿山被中国民族财团建设了起来,每年开采出大量的煤炭和铁矿石。
澳大利亚的牧场也被华人大量开拓了出来,同时还有不少华人通过购买的方式,也控制了一大批的牧场。
澳大利亚的白人,基本上在澳大利亚东南部还能占据主导地位外,其他地区已经沦为了华人的区域。
面对这一问题,澳大利亚自治政fu已经无可奈何了。英国不给他们撑腰,他们面对态度强硬的中华民国,根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