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战国雪>第二十四章:战王出征 (上)

朔州送来的紧急战报正摊摆在龙案上,耶律德光的眉心紧紧绞成了一道怒纹,一言不发的盯着战报。站满文武群臣的大殿内鸦雀无声,尤其是战王拓拔战,右丞相娄德,左丞相莫洪,南院大王耶律阮,北院大王耶律齐,这几名辽国重臣一个个神情阴沉,就连吹入殿堂内的清风似也察觉到此中肃然气息,悄悄沉寂。

有几名臣子不时偷眼去看一名四十余岁,长相富态的中年男子,这男子正是大辽军情司总管仲靳,这军情司专负责打探军情,查探草原各处异常。但此次羌人作乱,军情司事先却毫无察,只看耶律德光此时面容怒意,便知仲靳今日难脱重责。

站在殿前的拓拔战也是满脸阴郁,一改往日儒雅随和之相,目光偶尔扫及仲靳,冷厉如刀。

仲靳魂不神舍的立于殿上,富态的脸上冷汗籁籁,心里早积了一肚子苦水,他是军情司总管,自问对草原各部也算了如指掌,契丹开国至今数十载,这几十年里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场次腥风血雨,草原上多少强族部落想染指这漠北霸主之位,但他们都被契丹两代皇帝用最强势的铁骑将处处叛乱踏平,所以这些年里契丹内部虽有暗流汹涌,但草原各部大多俯首称臣,就连中原诸侯也刻意讨好契丹。

而仲靳身为军情司总管,从不敢放松警惕,每年都派出大批斥候严密监察草原各部,可羌族只是草原上一支没落的部落,这几十年来因难与草原各大强族争夺水草丰富之地,所以羌人一直流离于荒远僻地,且因常年迁徙流离之故,他们的生活甚是艰苦,军情司派出查探的探子也都回报说羌人全族只有六七万人口,所以仲靳倒也未将这等六七万人丁的小族放在心里,谁曾想就是这样一支飘摇于虎狼之世的没落小族,竟敢在契丹更改国号,推举新政的开元之年,突然作乱。

耶律德光正仔细看着战报,朔州战事已到了燃眉之急,因大辽西域多为荒凉苦地,少有人居,所以朔州这座辽国最西境边城内只驻有一万守军,守城将领正是拓拔战麾下四大将之一,素有草原狡狐之称的耶律灵风,半月前,十几万羌人突然出现在朔州城外,耶律灵风见羌族大举压境,心知来者不善,当机立断紧闭城门。

但羌人颇为狡猾,他们并未立即攻城,只将朔州城围得水泄不通,又在城下大肆辱骂叫阵,还恫吓朔州守军立即开城投降,否则破城后屠尽全城百姓。

耶律灵风不敢出城硬拼,只是紧守城头,又派军士每日深夜在城门内擂鼓吹号,装出欲出城决战的架势,以疲兵计扰乱羌族。耶律灵风号称草原狡狐,最擅审时度势,他深知两军兵力悬殊,而接连朔州的西境诸城守军又都不多,若向最近的几座城池求援,那些守将顶多只能派来数千援军,势难与十几万羌军相抗,而且邻近城池一旦派出援军,防守也必空虚,羌人若乘机攻打这些城池,再将朔州合围,那辽域西境边城就会全数落入羌族手中,所以唯有派遣信使向上京求援,调动大军才能战胜羌族。

但在羌人接连数日围城下,朔州城内民心惶惶,辽民们都吓得连城门也不敢靠近,耶律灵风生怕民惊生变,又恐朔州城破后辽民遭羌族屠戮,只得下令全城百姓收拾行囊,又将一万兵马分兵三路,留一千军士守城,他自己亲率八千军士于深夜出城偷袭羌族大营,吸引羌军注意,另一千军士则连夜护送百姓出城前往距朔州最近的寰州,让寰州守将派兵协助朔州辽民逃往后方,并向上京城求援。

因耶律灵风连日作势出城决战,所以羌军早已麻痹,一时未加防备,朔州辽民在一千军士护送下成功出逃,但耶律灵风却陷入羌军重围,所幸留守朔州的都是拓拔战一手练出的黑甲骑军,八千人拼死力战,而那一千名护送百姓撤离的黑甲骑军也不忍离弃主将,他们把百姓护送出城三十里后又冒死杀回朔州,两军苦战一夜,耶律灵风终于退回朔州,但一万黑甲骑军已在当夜战死一半。

羌族被辽军此举激起凶性,日夜攻城,耶律灵风与残余军士苦守城池,他担心邻近州城守将贸然来救,被羌族偷袭,只得又接连派出数名敢死信使杀出重围,告诫其余州城守将紧守城池,小心防范,并向上京告急,这些信使被羌军截杀大半,只有两人逃出重围,日夜赶来上京求救,但朔州路远,信使日夜兼程,也足赶了半月才到上京,难知朔州此时是否已沦陷,就算侥幸未失,只怕形势也已岌岌可危,随时都有破城之险。

“羌人…好胆!”耶律德光满脸铁青的看完战报,怒火中烧,气愤之下霍然起身,抓起战报就欲掷出,但他的手才一举起就停下,这份战报乃是朔州将士浴血送来,即便君皇发怒,也断不能糟践这五千辽军的性命,耶律德光慢慢垂下手,轻轻抚平被抓皱的战报,冷笑道:“南征北战了这许多年,还以为草原上已无人敢再觊觎朕的江山,没想到不怕死的人竟是杀之不绝,而且还是这早已没落多年的羌族!看来,朕倒是一直小看了羌人。”

众臣们心知皇上大怒,正想着怎么开口应答,耶律德光已一指军情司总管仲靳,怒斥道:“仲靳,你当的好差!这些年你老对朕说什么草原已平,各部落再无实力作乱,那这十几万羌军又是打哪儿滚出来的?朕给你军情司养了数千斥候,难道就是为了听你粉饰太平?”

军情司中丞司窟哥浑听耶律德光问罪,急跪在


状态提示:第二十四章:战王出征 (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