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泰六年秋,青山草原。
紧靠着东津城的萨葛部上下约五千余人、众多牛羊马匹浩浩荡荡开到了东津城附近。
米呈祥走在最后面,他的两个儿子米劲风、米劲帆一左一右跟着。
快到城门口时,米呈祥突然扭转马头向回跑,米劲风、米劲风以及一干亲卫赶紧跟着。
米呈祥策马跑上一个小山包,远处的草原在此处一览无余,看着那处萨葛部栖息了几十年的草原,米呈祥双眼有些模糊了,喉咙也有些哽咽。
草原上也有一大队骑兵正在警戒,只见这队骑兵通体漆黑,马匹高大威武——正是姚猛的黑甲骑。
宥州之战后,李晟基将张思轨的一千党项骑兵也纳入到黑甲骑的序列,不过他们的家属仍然在胜州新城的北部草原居住。
这样一来,姚猛的黑甲骑就有五千人了,战马也换了一批,云州监的杂交大马、藏才部的青骢马共四千匹全部拨到黑甲骑,加上原有的一千大马,现在黑云旅的五千骑全部是高头大马,平均身高均在四尺五(一米三五)以上。
骑士全身鱼鳞甲,甲重三十斤,马匹除臀部、背部、腿部以外的身体都包裹着黑色的锁子甲里,马甲重四十斤,加上骑士、武器的重量,一匹战马需要驼负超过两百五十斤的重物,还需要快速奔跑,非身高力大的高头大马不可。
这批大马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钉了马掌!
说起马掌,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以前李晟基没注意到这一点,还以为马蹄永远不会磨损,由于他现在很少亲自上阵厮杀,他的照夜玉狮子马蹄磨损也不大,最多是由亲卫修剪一下,不过前一段时间在胜州各地来回跑,用马的时间就多了。
有一日,照夜玉狮子突然不走了,还一瘸一拐的,李晟基还以为它生病了或者腿部受伤了,最后仔细一检查,结果却发现它的一只马蹄开裂了。
李晟基问左右的人如何处理这种情况,一旁的人都说只能等它慢慢生长,等到合适的时候再修剪,还说幸亏没有裂到深处,否则这匹马就废了。
这时李晟基猛然想到后世的马匹都钉有“u”型的马掌,一来防止马蹄磨损,二来可以将马蹄固定住,防止开裂。
没想到此时的马匹还没有钉马掌的习惯!
正好那几天有一个甘州回鹘的商人到云州采办现在颇有名气的“云州铁器”,他自己骑乘的马匹就钉了马掌,李晟基见了之后询问了一些细节,便让铁坊的工匠用好铁打造一批,用一些老驮马试验过后,现在已经在佑国军、保国军的骑兵大规模推广了。
(作者按:关于马掌在我国的记载,大概是五代前后。后晋天福三年,彰武节度判官高居诲出使于阗,从当时回鹘牙帐驻地甘州(今甘肃张掖)开始进入茫茫戈壁,放眼望去前方路面尽是砂石,非常难走,高居诲犯难了。这时甘州人传授给他们一项技术,“教晋使者做马蹄木涩,木涩四窍,马蹄亦凿四窍而缀之,驼蹄则包以牦皮乃可行”。“木涩”是当时北方民族对马蹄铁的通称。由此可见,当时处于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鹘已经掌握了给马钉掌的技术,而此时的中原、契丹还没有大规模推广。)
姚猛见米呈祥眺望故土,依恋不舍之情昭然若揭,心里也有些不忍,不过按照李晟基对米呈祥的承诺,宥州北面原拓跋部的草场就他一个部落在此放牧,附近又有盐池,到那里后保国军不收取任何赋税,只是在有战事时,萨葛部才出动骑兵参与作战,出战时的粮草消耗全部由保国军承担,战时还会发放军服、武器,不过到战后则收回。
如果需要马匹,保国军会按照合适的价格购买,一般是用食盐、铁器置换。
这些条件可比契丹国优惠多了,加上李晟基又击败了定难军的李彝景,夺占了宥州城,草场的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再说了,宥州离甘州(武威)、西州(哈密)不远,将来可方便地与两州的回鹘人做生意,李承基还承诺这两处的商路完全由他负责。
比较之下,在青山放牧,萨葛部无非是苟延残喘而已。
想到这里,米呈祥长舒了一口气,为了族人的前途,还是依照燕王的意思办吧。
一个部落的迁徙放到那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昭于史册的都是血泪斑斑,远的不提,就说唐末处月部从西州附近迁到青山一带就付出了近半族人生命的代价。
所以,以防万一,萨葛部都是晚上出动,先利用夜间分批撤到萨葛部与东津城之间的“真空”地带,最后才一次性进入东津城附近。
另外,李晟基也派了姚猛五千黑甲骑在附近游弋,以防黑城、东胜州的契丹军察觉后狗急跳墙。
三天后,赫连部的迁徙也开始了。
赫连部的人口约为萨葛部的两倍,在一万人上下,又在黑城附近,他们的迁徙就更为麻烦了,通过与李继祖的协商,他们先迁到处月部的牧区,而处月部同时迁徙一部分牧民到到赫连部的牧区,这样来回倒腾几天后,又迁到萨葛部的牧区,然后再采取萨葛部的方法利用夜晚全部转移到“真空地带”,最后才一次性地进入到东津城附近。
从赫连部开始迁徙开始到最后进入东津城附近,前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赫连部将迁徙到大草原的南部,当李晟基同赫连坤提起时,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迁到大草原后,赫连坤将大儿子赫连震所领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