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碧海残阳>第一百四十二章 僧兵救国

要去增援清州的李二,并不知道从他手里救下贞慎翁主的秦川所部,此刻也在清州。秦川并没有直接回全罗道去,他进入忠清道后,意外的卷入了清州的争夺战,而这次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却是一个和尚。

从稷山出来,秦川带着队伍,有意识的和李洸及其他撤退的官军保持着距离,他不想再和那些高丽的官军混在一起了,这不仅因为他感觉到李洸和尹先觉都想吞并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高丽军队根本不可能战胜倭军,搅在一起,早晚和白光彦李之诗一样,被他们害死。于是过了稷山,他就选择偏近清州的路走,而不是径直朝公州走,因为李洸的败军就在那条路上。

队伍走到天安附近的时候,却与一直奇特的队伍不期而遇,走在那面的尹衡差点和对方动起手来,因为对方看见尹衡他们穿的都是倭军的具足,后来两边突然发现都打的是“义”字旗,说的都是高丽话,这才消除了误会。

秦川骑马赶到前面去,顿觉眼睛一花,只见对面光头滚滚,却是几百上千的和尚,当先的是一群棍僧,簇拥着一个高大威猛的和尚。秦川虽然没看过那部老电影《少林寺》,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典故还是知道的,难道高丽也兴这个?

秦川下了马,上前去打招呼:“本官乃是全罗道晋州保民使秦川,敢问这位大师法号如何称呼?由那座名寺而来?”

那大和尚瞧了眼秦川,却把注意力放在秦川背后的稻田利吉身上:“大人的这位护卫是倭国人吧?”

“确是倭国人,现在是本官的护卫,也为我高丽国效力。”

“哦,”那和尚这才回答秦川的问题:“贫僧乃是公州甲寺之主持,法号灵圭,是休静大师的三弟子。”

“休静大师?”秦川有点懵,对于高丽的宗教界,他完全就是门外汉,自然不知道休静大师的鼎鼎大名。休静大师,又称西山大师,俗姓崔,字玄应。出身高门,因进士应试未中,削发为僧,1549年起任教宗判事兼禅宗判事,掌管“教宗”和“禅宗”两家的都会所,并成为京城奉恩寺主持。他胸前悬挂的尹佳慧给他的玉佩,就是尹佳慧的母亲托了人情才找到休静大师开光的。

倭军入侵后,休静大师以七十三岁高龄向全国僧侣发表檄文,号召僧侣奋起保卫国家,被国君李昖任命为“八道十六宗都总摄”(高丽八道,每道设“教”“禅”二宗,共十六宗,高丽朝廷是把全国诸多佛家派系合并为“教宗”和“禅宗”两系)。

当然,号召佛家起来保家卫国,休静也是有其政治目的,高丽自世宗大王提倡“以儒治国”以来,就大力打压佛家,不仅巧立名目没收寺庙的田产、奴婢,还把佛家的学院——都会所,赶出了京城。此后佛教日渐势微,虽然信者仍众,但社会地位低下。休静是想以此来改善朝廷对佛教的政策,争取让佛教重新成为高丽的国教,这和二战时苏联的东正教作法如出一辙。

休静的檄文传到各地之后,各地寺庙纷纷响应,成立僧兵,与官军、义兵一起合力抗倭,其中他本人在平安道顺安法兴寺募僧兵一千五百人,大弟子惟政和尚在杵城乾凤寺募兵七百,二弟子处英和尚在全罗道募僧兵兵一千,三弟子灵圭和尚在忠清道公州甲寺募兵七百,而在整个高丽战争中,前后共有一万五千僧兵参战,成为了一只不可小视的抗倭力量。最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战死在抗倭的战场上,而休静的三个带领僧兵的弟子,也全部战死。

战后,李昖兑现了对佛家的承诺,虽然没有如休静所愿,把佛教重新尊崇为国教,但自世宗大王以来的打压佛家的政策基本都取消了,还把一些没收的田产还给了寺院。一万多僧人的鲜血,终于让佛家又重回了社会的主流。

再说灵圭报出了休静大师的名号,却没见秦川有何反应,灵圭也有点懵了,不知道休静大师的官员,还真找不到几个。

“哦,休静大师,哪个名刹的?”秦川问道,这下连灵圭旁边的棍僧们都忍耐不住了,京城奉恩寺的主持休静大师,这个当官的居然说不知道,个个瞪起眼睛来看秦川,秦川有点尴尬,但他确实不知道啊。

灵圭长吸一口气,让自己平和下来,说道:“休静大师是京城奉恩寺主持,现为大王钦点之‘八道十六宗都总摄’。”

“‘八道十六宗都总摄’是什么职务?几品的?”

灵圭觉得是不是该向这位年轻的官员普及一下高丽的佛家基础知识,他说道:“这是大王让我家师傅掌管全国僧兵而设的职位,不入流,自然没品级。”

“哦,”秦川心道,原来和他一样也是临时工、编外人员啊,不过他至少现在还有个从六品的品级,半只脚算是踏进了体制,比那个什么休静大师要好一点,他又问道:“你们这是去哪里啊?”

“去打清州。”

秦川被哽了一下,就这几百千把个拿着棍棒刀矛的和尚就想去打清州,他们这是想要提前渡过苦海吗?他赶紧问道:“你们就这些人吗?”

“还有赵宪大人的义军一千和天安的守军五百,他们在前面等我去汇合。”

原来还有一千五百个不想活的人一起去找死,这些和尚才这么自信,“赵宪大人?”,又是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义军头子?

“赵大人是今年年初才从礼部致仕回乡的,听闻倭寇入侵,召集乡民近千,组成义军。天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二章 僧兵救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