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相比于论制篇,此前的论法篇完全不值一提!
两者之间有着云泥之别,如同高山比沙砾,又如大椿比草芥,差距就是这么明显!
如果说,论法篇的方法推广开来,可以大大缓解民生的贫苦,那么倘若论制篇的种种制度施行开来,可以让天下百姓饱腹!
这是何等的差距!听闻黄巾之乱后,天子曾下令大查天下百姓,时隔两年在不久前终得结果,即便经过黄巾之乱以及饥荒影响,百姓之数还是超过了世人的想像。
天下十三州,共计五千万户,百姓之数近两万万!
这是什么概念?大汉创立之初,天下百姓屡经战乱,天下百姓不过一千三百多万人,如今经过四百年,激增十五倍之多,何等盛况!
只是,伴随着天下百姓人数的增多,对于粮食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一人一年,至少要吃掉十五石的粮食才能不至饥饿,而天下两万万人,所需便是三十万万石粮!
这样庞大的数字,即便天下百姓都日夜不息在田间耕作,也达不到如此惊人的产量。
就以近几年战事紧急,加征的田税为例,十三税三得田税,朝堂所得不过八千万石,就算层层克扣,也足以反应天下产粮供不应求。
而本书,便是解决之道!
此前,对于制度的说法都是单纯地鼓励开垦,而倘若按照书中所言,在朝堂允许的荒地进行开垦,所得免税三年的同时还可以直接获得对应土地的耕作权,这无疑将极大程度增加百姓耕作热情与动力。
还有与那“增社均摊制”对应的“按劳分配制”,倘若在集合众人之力的基础之上,强调了公平的说法,这种制度将走得更远!
这些论制篇上的制度倘若被天子接受,百姓认可,不出十年,天下产粮将以三五倍增,数十年以后,粮食问题将再也不会是压在百姓头上的巨石。
甚至,这些制度还可以让百姓吃饱之余,吃得更好!
就如书中提到的养殖和畜牧,三牲农事自古有之,但从未有人想过将其发展起来。倘若真能如同书中所言形成体系,那么天下百姓何止不饿,食肉都将成为常态!
还有果蔬种植,尽管现在还没有太大需求,但倘若此前的种种制度实行数年,百姓生活已经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那么这些原本只能靠山间采摘的果蔬将轻而易举地进入每个人的碗中,无论是对书中所谓的“果农”,还是对购买果蔬的百姓,都是两全其美之策。
更有甚者,这些制度也不单单全都是长远之计,还有许多制度可以立竿见影地见效,缓解当前大汉在农事上的压力。
就拿书中开荒屯田来说,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大汉在军粮开销之上的压力,单独这一点,便可以节约无数人力物力!
这才叫真正的耳目一新,论法篇的方法还有农家经典可以依据,但论制篇所载制度全部都是前所未有之变革!
只是,一切的一切,都基于这些制度能够真正实行。
这还要看眼前之人的努力与意愿。
两人这才如梦方醒般反应过来,激动得语无伦次,向项明表达着激动和感谢。
他们是代表着农家对项明表示感激。
每一条制度,都比起此前的“增社均摊制”更为奇妙,带来的效果也更加显著,甚至可以说,这些制度有机会使农家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儒家为何有如今的地位?就是因为此种学说对于巩固天子地位有着太大的帮助,而假如农家获得了这些制度,将彻底同天下百姓绑在一起。
除非天子与朝堂不在乎天下百姓死活,否则这些制度的出现,完全可以将农家的地位推到同儒家平级。
这是自从罢黜百家以来,农家先祖的夙愿,终于在自己这一代看到了些许希望,怎能不让他们不激动?
然而,还没等他们将自己的感激之情表达完全,酒舍主人便上前提醒他们打烊的时辰到了。
他们这才反应过来,现在已经接近申时,他们捧着这本《农典》看了一个多时辰。
“如今天色已晚,请阳羡侯务必赏脸至寒舍一叙,但凡阳羡侯有求,我兄弟无所不应!”
许邵脑中依旧混混沌沌,但还算没有忘了正事,尽管已经被项明《农典》冲击得颠覆此前一切,却依稀记得对方有事所求。
对于两兄弟的邀请,项明自然颔首答应,于是一行人出城向西,行走数里,来到了许家府上。
这只是两兄弟的住所,农家传承的那个许家在平舆县中,只因许邵兄弟创办了月旦评,为了方便在汝南发表,也便于同众士子交流,他们便在汝南城外建造了一处府院,也乐得清闲。
此处府院不大,却也有七八间屋舍,足够众人入住,待得安置好众人以后,许邵兄弟又带着项明至正堂对谈。
“阳羡侯受我二人一拜!”
在回来时的路上,两人也渐渐捋清了思路,在完全意识到项明此书能为农家带来多大好处之后,除了言语上的感谢,两人一进正堂便拜倒在地。
这一拜,并不全是因为感谢,也并不全是因为这本《农典》,他们主要拜的,是项明此人,在他们眼中,项明已有圣人之态。
他们在拜心中的圣人!
圣者,著书立说以遗后人者也,自太史公后,便没有被天下人所承认的圣人。
即便是那位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