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楚史乱国志>第三百六十章 朝堂局势,宦官重临

随着登基大典的结束,刘辩成为大汉天子,登临朝堂,算是暂时解决了刘宏暴毙带来的危机。

但历史的车轮已然开始转动,纵使他不再是那个轻佻无威仪的刘辩,但由于年龄的影响,他手中拥有的权力,并不足以解决现有的问题。

归根结底,虽然他动用了不少手段拉拢亲信,但朝堂大权还是掌握在以三公为代表的世家和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手中,这些人根深蒂固,刘辩就是想要夺回帝皇权力,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休谈何进与刘辩的血缘关系,帝皇之家父子相残都不是什么稀奇之事,尽管大汉以孝治国,后世常见的颠倒人伦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但一定程度的争夺权势却是必然。

刘辩自不是任人宰割之辈,但资历差距太大,况且在他守灵的一月之内,让外戚与世家稳固了势力,再想一点点夺回,要困难得多。

他虽然表面上并不表露,实则却在暗中谋划,意图夺回自己的帝王权柄。

于是,在他登基的前两日朝堂上还算平静,维持着现有秩序的同时,刘辩也并没有提出什么出格的新政,只是对这些天呈上来的各类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批阅,算是略微展现了一下帝王之能。

第三日,蛰伏一个月的十常侍持太皇太后懿旨,临朝听政,侍奉于天子左右,算是恢复了以往的权柄。

在正常情况下,何进与三公此时近乎于一手遮天之势,十常侍只能蛰伏于后宫,根本没有临朝的机会。

但太皇太后的懿旨和天子的默许,给了十常侍重返朝堂的机会。

刘辩虽说表面上应该倾向于何进一方,但他并没有直接从何进手中争夺权力的资本,只能使用宦官。

这也是当初为何刘宏能够夺权的原因,尽管刘辩对依靠宦官夺权的手段颇为不屑,但事实上,眼下有能力帮助他的,也只有十常侍这股势力了。

所以十常侍权倾朝野并非没有原因,刘宏依靠宦官势力夺权,待得大权在握,自然会给予宦官相应的权势,两者算是依存关系。

外戚还有叛乱的可能,但宦官皆寒门出身,无家亦无后,天生便不会反叛,是可以亲信的一方势力。

况且,宦者权势皆来自于天子,刘辩自信自己可以掌控十常侍这股势力,用以同何进夺权。

所以,在登基不到三日,他便主动找上了蛰伏于太皇太后宫中的十常侍,同他们谈定条件。

十常侍自然高兴不已,他们原想继续蛰伏下去,等到天子意识到权势他落之后再行劝说,却没有想到这位新君对当前局势有着极为精准的判断,方一登基便主动找上门来。

要知道,当初刘宏登基时也是这个年纪,却花费了他们半个月口舌才明白这番道理,之后才说出“张父赵母”之言。

但刘辩却能如此迅速地审时度势,这令张让等人惊讶得同时,也让他们感到些许不安。

当初他们明白,刘宏聪慧,非等闲之君,但也从未有过对刘宏脱离掌控的担忧。因为刘宏虽聪慧,但性格却不成熟,总有一些能够抓住的缺点,比如好享乐。

可刘辩不同,自始至终同他们对话都是以帝皇之态,言辞之间深不可测,让张让赵忠这些人都摸不清他的底细。

要知道,他们侍奉刘宏二十年之久,各个老奸巨猾,想要在他们面前隐藏心思,几乎不是孩童能够做到的事情。

虽说刘辩事实上并非孩童,但十常侍并不知道,他们只觉得这位曾经被他们忽略的新君异常地成熟冷静,不似少年心思。

他们并不会往非常事件上猜测,但却担忧自己是否能够摸到这位新君的命门。

若自始至终摸不清对方的心思,便意味着对方能够完全把控自己的生杀大权,虽然这对于天子来说属于正常的权力,但对于十常侍来说,却是卧立难安之事。

毕竟,他们只是先帝宠臣,此时对方需要他们的力量时还会和颜相对,但等到他大权在握之时呢?

是否会将自己这些人一脚踢开,然后自行寻找幕僚?

要知道,对于十常侍这种得罪过朝中大半文武的人来说,失去权势便意味着死亡。

因此,这次刘辩主动上门,反倒是十常侍犹豫许久,最终还是张让拍板决定同新君联合。

此时天子还有需要他们之处,他们也有与各方势力周旋的空间,否则躲藏在太皇太后宫内,也不是办法。

说句不好听的,太皇太后老年丧子,最近身体亦大不如前,若是何时丧命西去,他们便没有任何依靠。

所以,同新君建立起稳定的利益关系,是他们的当务之急。

于是乎,十常侍重返朝堂,虽不高调,却也引起了不小的动荡。

何进等人有心反对,但十常侍此番内有太皇太后懿旨,外有西园军兵权,再加上天子的默许,种种因素,导致了此事发生。

唯一可能会阻止此事的太后,此时态度却是模棱两可,一方是至亲兄长,一方却是自己的骨肉,两者虽明面上君仁臣忠,但在权力纠葛方面,其势不亚于水火。

因而,太后纠结之际,便放弃了插手此事的打算。

何进这才明白,十常侍重归朝堂之事是他们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的。

于是也没有白费力气,果断放弃了对十常侍的抵制。

故而,十常侍重临朝堂如水到渠成一般,并不算是大费周折。

当他们重回朝堂之后,刘辩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不动声色地收


状态提示:第三百六十章 朝堂局势,宦官重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