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楚史乱国志>第三百六十七章 太后懿旨,何进所思

“哦?是天子诏令么?”

何进瞥见那明黄色锦帛之上绣着的龙纹,开口问道。

刘宏在位期间,诏书尽是用上等的蜀锦书写而成,虽彰显天子威严富贵,但在国力大损之时,还是显得太过于铺张浪费。

而刘辩登基之后,便有意地改革先帝流传下来这等铺张浪费的制度,改用锦帛为底,诏书则写在上好的蔡侯纸上。

当诏书下达之后,受诏者仅保留盖有大印的蔡侯纸,而承载诏书的锦帛则暂且留下,待受诏者完成诏书所命之事,再行呈返回去,表示事情已经完成。

单单天子如此,可能节约下来的资源可能有些微不足道,但刘辩还刻意将这等规矩推广到宫中与朝堂,由此一来,便可节约大量的资源。

尽管那些资源大多数都落入何进与十常侍的手中,却也比毫无意义的铺张浪费要强上很多。

这便是刘辩登基之后,所行政令的一个写照。他并没有大刀阔斧地改革朝堂,而是通过一些极为细微的方面一点一滴地改变这个朝堂。

所有朝臣都没有注意到,刘辩已经用这样一种无声的方式将自己作为新君的影响辐射到了整个天下,但更为惊奇的是,即便是这样的动作,也丝毫没有引起何进的警醒。

即便何进能够侥幸成功,他也不会独揽大权太久,因为他始终没有认清自己的对手。

他的对手并非是十常侍,而是这个拥有武帝记忆的大汉天子。他就是如此从心底轻视新君,所以说,他的结局也随之注定。

“大将军一看便知。”

这名门客说着,将锦帛递了上来。

“是太后的来信?”

何进展开锦帛,并未看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而是红彤彤的太后玺印。

当今天下,有资格使用黄底龙纹锦帛传诏之人,除了天子与太后之外,便只有久居深宫不出的太皇太后。

即便是十常侍都没有这个资格拟定这种规格的诏书。

“太后宫中黄门方才至此,言及此事切不可外泄。”

这时,那名门客补充道。

“莫非有什么隐秘之事?”

何进一愣,虽然太后与何进乃一母同胞,平日往来也颇为密切,自己用尽手段支持对方在后宫中的权势,而对方也在先帝枕边吹风,言及自己的好话。

可以说,何进当下的权势与地位,太后至少要占得三成功劳。

可自从对方当上太后以来,从来没有主动同自己有过往来。每次自己屡屡主动求见,希望向对方借势诛杀十常侍,但却屡次碰壁。

太后并非没有回应,但只是给出一个“后宫之人不宜摄政”的答复,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敷衍自己。

如今,在董卓将至的关键时刻,太后突然降诏,这便成为了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情,其中深意颇多,更是引起了何进的好奇。

于是,他将目光放在这封诏书的内容之上。

这封诏书不过寥寥数行,没过多久,何进便看完了全部内容,顿时陷入了思考。

如他所料的那样,太后拟诏确实是因为董卓即将入京的传闻。因而这封诏书的语气全然没有太后的姿态,而是如同一封普通家书一般。

太后先是表示了对董卓率兵入京一事的吃惊,随即用一种隐晦的口吻表达了支持何进的态度,同时言及了十常侍方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在宫中的惶惶之态。

然后,太后表示十常侍此刻人心各异,而郭胜主动登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趁张让等人方得知这个消息,六神无主之际,以雷霆之势出击,诛杀对方。

最后,便是让何进自行决定是否提前动手。

何进看完之后,内心已经有了动摇,因为,他看到了这个计划的可能性。

本来,郭胜就与何家关系密切,两人为同乡,而郭胜又是当年太后入宫时的随行黄门。

虽然对方身为十常侍,但却是唯一一个何进不欲诛杀的常侍,或者说,郭胜的存在几乎就等同于何进在十常侍中安插的眼线。

而有了郭胜的里应外合,还有太后在后宫的支持,最后再加上自己的推波助澜,的确有可能在一个时候提前将十常侍一网打尽。

到那时,何须董卓入京?

何进并没有完全被眼前利益冲昏头脑,董卓调动十万大军,声势浩大不假,但其中倘若没有一定的野心,他也绝对不会相信。

只不过,他有信心压制董卓的野心罢了。

但如果说,此前的他迫切地希望董卓前来,是因为他没有解决十常侍的办法。而如今太后已经提供给他另外一种可能,董卓的到来似乎也不是那么必要了。

反倒是,如果自己能够提前解决十常侍的问题,便可以提前遣返董卓,到那时,还可以免却了董卓入京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至于董卓会有什么想法,却根本不在何进的思考范围之内。

更何况,倘若董卓真的兵临城下,十常侍是否会狗急跳墙还在两说之间,而若是趁着他们心生畏惧的时候一举拿下,他将不会受到任何损失。

所以,太后的提议,可谓是一举多得。

因而,在心中细细权衡过后,何进此时无限倾向于同意太后这个提出的计划,只是具体应当如何行动,尚不知晓。

而往来书信终究是要经过人手,有泄露的可能,故若是可行,最好是当面商量计划。

“切莫离去。”

何进见那名门客正欲作势离去,便出言道


状态提示:第三百六十七章 太后懿旨,何进所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