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距离不远,董卓看得分明,曹操从怀中取出的,是一卷明黄色的锦帛。
“这是……圣旨?”
他惊疑出声。
曹操无奈地将锦帛打开,露出了里面嵌在锦帛中的白纸黑字。
董卓看不清具体内容,但卷末那赤红色的大印告诉他,他此前猜测的一点没错。
见到圣旨的刹那,他将此前发生过的种种事情联系起来,赫然察觉到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仲颖兄,看来,我们都小看了这位大汉新君。”
曹操的笑容多少带了一些苦涩,事实上,他也是才得知何进身死的消息。
一开始,他只是接到天子旨意,言董卓欲下大军压迫京师,令自己派兵进行阻拦。
当然,刘辩也没有隐瞒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只不过将何进跋扈的作为略做夸大。
曹操是何等明理之人,从圣旨带来的消息之中,便知此刻雒阳局势,他很明确地知晓,大权独揽对于朝堂的伤害有多么深重。
虽然他不能算是何进一系,却因为袁家的缘故同何进较为亲近,同董卓的关系也不错。但是,为了大汉社稷,他也很快决定出兵司隶,阻拦董卓。
但豫州距离司隶不逊于凉州,纵使曹操一路急行,也差点没能赶上。
幸好,刘辩不止将希望寄托在他一人身上,同时传旨,令各县县令藏匿渡船,阻碍董卓进军速度。
曹操这才来得及在新安步下防线,下定决心不让董卓通过。
但何进身死的消息却让他的坚定有所动摇。
通过对现有消息的分析判断,何进之死至少不是完全由十常侍所谋划。再加上自己手中的这封诏书,他有九成把握可以断定,近日来发生的种种事件,都是原自天子对何进的反击。
纵使何进如何跋扈,他也都是当朝大司马大将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现如今说死就死,让曹操深切地体会到了朝堂的恐怖一面。
尽管天子在这场事件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不得而知,但每每回想起来也遍体生寒,仿佛后颈之上正架着一把来自天子的屠刀。
他也觉得天子此次做得有些过火,为了防止大臣大权独揽,就在对方尚未真正行动之时诛杀对方,也许从天子的角度看毫无问题,但在曹操看来,诛杀何进的举动并不是那么必要,至少,也不能让他死得这么的不明不白。
但那毕竟是大汉天子,生为人臣,听从君命乃是天职,所以,他仍旧坚守在新安城外,等待董卓的到来。
听到曹操意味深长的话语,董卓不禁点了点头。
尽管对方的神情与举止说明了一切,董卓可以隐约体会到曹操身不由己的感受,但此刻确确实实是曹操阻拦在他的面前,因而他还是出言劝道:
“孟德也曾深受党锢之害,当初蹇硕一纸弹劾使得孟德近乎一蹶不振,十常侍之祸天下皆知。”
“此次事情虽可能是天子所为,但终究少不得十常侍的干涉挑拨,他们就是朝堂之疾,无论如何,某都要为大汉清理蛀虫。”
“某知君命难违,但此事乃是为了天下社稷,还望孟德休要阻拦。”
董卓一番话可谓苦口婆心,按照他的标准,这次绝对是放低了姿态同曹操相谈。
一开始,董卓本打算通过强硬的手段恐吓对方放行,否则便正面交锋以决胜负。但当得知对方乃是曹操之后,他便有些犹豫。
曹操不同于他人,其能不逊于自己,若是真刀实枪地正面交锋,自己就算能够获胜,也必然会伤亡惨重,因而若是可以避免战斗,尽量还是避免为好。
所以他才会大费口舌,因为曹操有足够的资格让他放低姿态。
“或许,我们应当相信这位天子,其能力不逊先帝。仲颖兄倘若做得太过,恐怕会有性命之忧。”
令董卓没有想到的是,面对他的劝说,曹操竟说出了这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方才听罢董卓之言,曹操脸上犹豫之色一闪而逝,他确实不喜十常侍的存在,但他可以看出十常侍不过是天子为了平衡朝堂的一种手段,今日杀了十常侍,明日天子还会扶持宦党与朝臣作对。
但此言不能挑明,因此他只能隐晦地提醒董卓天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无论在什么时候,天子都是朝堂之上最中心的人物,若是像董卓这般大军压城,也是让天子颜面扫地。
一旦强行击杀十常侍,更是等同于和天子结下仇怨,董卓还怎么处身朝堂之上?
曹操并不是喜欢多管闲事的人,但董卓的行动他多少也能有些感同身受,本着不愿让董卓落入这番田地的想法,才会出言提醒董卓。
不过,很显然,董卓没有完全听懂曹操的规劝,亦或是说,他根本没有认真倾听曹操所言。
虽然意识到了当今天子就是规划一切之人,但他的想法并不是对天子产生敬畏,恰恰相反,刘辩的一系列行为引起了董卓的愤怒。
他不否认天子的能力,但在绝对的力量面前,那些龌龊的谋划便显得微不足道。雒阳近在咫尺,倘若自己进驻雒阳,又怎会去看天子脸色?
但面对曹操明显是善意的规劝,他还是装作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道:
“十常侍为天下之祸,朝堂之害,正是由于十常侍乱政,才有得当初的黄巾之乱,若不除之,任由其发展下去,恐怕会酿成大祸啊……”
“为人臣者,当以天下百姓安危为己任,相比之下,某这点风险又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