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旷策马在街上驰骋,他知道,早到城门一刻,便多出一刻时间进行部署。
董卓来势汹汹,他也急需做好准备。
于是,忙碌一夜才修整了不到半个时辰的西园军再度集结,向雒阳西城门处聚集。
而值得庆幸的是,待全军集于城头,依旧不见董卓踪迹。
这是为何?
李旷不禁心生疑虑。
董卓当然不会提前知晓自己昨夜的行动,否则自己的行动也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对方停在谷城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等到第二日天明再前往雒阳。
就算如此,对方也应该是迫不及待地动身,不说早早起营,最起码日出之后也当有所行动。
而按照时间来看,当前已经接近巳时,按照董卓军的速度,即便是辰时出发,也应当被他所见。
然而,自城头向西边路上望去,至少数里之外,未见董卓军的踪影。
如此诡异的情况,不禁让李旷心生警惕,一时之间思绪翻涌,甚至想到了董卓临阵制作攻城器的可能。
然而,就算董卓此举看似是肆无忌惮,甚至有谋反之嫌,但他却又真的不是举旗造反,这两者从性质上有本质的区别。
但……董卓是否真的会选择攻城?而倘若最坏的情况发生,就算自己全力阻挡,真的能够挡住对方的攻势吗?
李旷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诸多问题,然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想像便可以解决的,在情理上,他希望那些情况不会出现,但作为天子亲信,他又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
正当李旷惊疑不定并且不断猜测董卓意图之时,视线所见,终于看到远处那铺天盖地的大军。
只不过,对方的行进速度好像并不如意料之中的迅疾。
但纵使如此,不多时,黑压压的大军还是来到了洛阳城下,将城上士兵目光所及之处尽数填满。
但凭这份气势,便足以使得寻常士兵肝胆俱裂。
然而,此时在西门驻守的乃是西园军中的精锐,其中不少什长以及百夫长一类的士兵都曾经参加过当初的凉州之战,还算是波澜不惊,因为相比于残暴不仁的匈奴,董卓至少还是一个可以商谈的敌人。
不过他们好像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便是城外的大军好像并非尽是骑兵,在铁骑之旁,又有一支数万人的部队。
寻常士兵尚能察觉,李旷自然早就得见,甚至他看到的还要比那些士卒多些什么。
至少,他看出了两种士兵的泾渭分明。
事实同李旷的胡思乱想不同,之所以董卓会来得如此之慢,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由于发现了跟在后面的曹操。
或者可以说,曹操主动暴露行迹让董卓得以发现。
事实上,曹操昨夜便来到了谷城之下,再度同董卓会面。
新安距离雒阳不过一日路程,董卓在谷城停留,而曹操却是并未停歇,紧赶慢赶,总算在天黑之前追上了董卓。
对于曹操的跟随行动,董卓自然大为不满。不过,雒阳城近在咫尺,他也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同曹操发生冲突。
虽然说在他看来,没有提前准备的曹操根本无法抵挡他的攻势,但若是攻击对方,势必会花费自己大量的时间。
对于董卓而言,其他事情固然重要,但都比不上前往雒阳来得重要,因此,对于曹操通行的请求,他只得无奈同意。
可是,这份无奈只是董卓的主观想法,曹操却为了说服董卓费尽了心思。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谈话,显然不足以说服董卓,因而无可避免的,曹操不得已许下一些承诺,用来安稳董卓的情绪。
总之,在一番商讨之后,曹操与董卓结伴同行,而曹操的行军速度又拖累了董卓的进军,这才拖到这个时候方才抵达。
当然,李旷不会知晓这番内幕,所以他的困惑,注定是没有答案的。
而曹操与董卓兵临城下,总不能摆开架势前来攻城,所以在距离雒阳城一里开外,他们停下了行军的脚步。
然而,正当李旷认为对方准备派出使者上前交涉之时,又一支队伍从东南侧的山林之中钻出,顿时又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
不过,这支部队人数不多,也就只有两千余人,对比于曹操董卓的部队,只能说是不值一提。
这些,自然是袁绍麾下西园军,在曹操与董卓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之后,他才算后知后觉般地走出营地,同董卓会合。
之所以他会来得如此之快,就是因为袁绍的驻地本就距离西门不远,这才使得袁绍能够在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
很快,袁绍与曹董二人汇合,简单说明了昨夜的情况。
“竟有这种事?”
董卓眼睛瞪得宛若铜铃一般,他简直不敢置信,雒阳作为一国之都,竟然发生了这种混乱之事,而且,归根结底还是那位天子的主意。
那么天子的态度,便有些不言而喻了。
但董卓早就知道自己所做会使得天子不满,但既然决定作为便没有退缩的理由,反而,天子这次确实有些操之过急,让他抓到了把柄。
身为天子,肆意放纵麾下将军屠戮大汉之臣,此事无论怎么说,都会引起天下人的口诛笔伐。
雒阳城内当下并没有此类言论,但这只是因为此事发生得太过突然,加上刘辩的刻意控制,才没有让事情的真实情况被百姓所知。
眼下,雒阳城内的百姓还以为是天子命人压制了混乱,那些混乱之源之时被加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