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薇小说>军事历史>楚史乱国志>第三百九十三章 面见天子,曹操之谏

“罢了,念你也是一心为大汉着想,朕便不治你冒犯之罪。”

“然朕之年岁固然不大,却也不是年少无知,是否被奸佞蒙蔽,朕心知肚明,无需多言。”

“不过,既然董卓已至雒阳,因何见朕不前?召其上前,朕要治他怠慢之罪!”

刘辩的话虽然说得果决严肃,但可以听出,他是主动为双方找了一个台阶,不至在众人面前犹犹豫豫,有损天子威严。

至于他提到的治董卓之罪,也就仅仅是说说而已,他自从出现在雒阳城头不过一柱香的时间,其中又在同李儒对话,董卓甚至连上前的机会都没有,更休谈上前拜见。

况且,就凭董卓手中这十万铁骑,谁敢治罪?即使刘辩真的有所问责,谁敢执行?

这只不过刘辩传召董卓答话的理由罢了。

他不似李旷,知道自己辩驳不过对方,于是不声不响地将对方支走,想要与董卓直接对话。

“谢陛下不杀之恩!”

闻听此言,李儒便知自己方才的急智起到了应有的成效,或许天子此时虽然仍旧对董卓擅自入京而心怀不满,但脑海中依旧出现了诛杀十常侍的想法。

关于刘辩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李儒也心知肚明,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他对人性的理解。

如今,凉州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即便天子再有不满,也只得忍气吞声,最后十常侍务必要死,有所不同的始终都是天子的态度。

若天子积极响应,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若天子不应,也由不得他。

毕竟,他“只是”当今天子,而不是先帝。

李儒回归本阵,过不多时,董卓策马而出,来到雒阳城下。

方才刘辩出现得极为突然,一时间也让他有些愣神,但刘辩同李儒的交谈给了董卓反应的时间,策马上前之际,满脸坦然之色。

可以说,李儒在无形之中破坏了刘辩的计划,本来他打算在双方剑拔弩张之时突然出现在城头,旁人不提,至少能让董卓有所慌乱。

但刘辩已经顾不上思考这些,此刻,他神情复杂,看着跪倒在城下的董卓。

“罪臣董卓,参见陛下!”

董卓也是枭雄之姿,未至城下,便下马行走,更是在距离城头百步之时便跪倒叩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同时,也有防备刘辩突然下令射杀的意思。

不但刘辩看不透董卓的心思,董卓也猜不透这位天子的打算,而支持诛杀何进及其残党已经向他彰显了这位天子的杀伐果决,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董卓不敢冒这个险。

其实这个距离也不能确保彻底的安全,但董卓自忖武力不若,百步之遥对于箭矢来说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对于董卓来说,便是反应的时间。

不过,刘辩确实没有诛杀董卓的意思,他正纠结于顺水推舟还是阻止董卓的选择之中,迟迟不能下一个定论。

正如李儒所想的那样,董卓已至雒阳,在那绝对的兵力优势面前,什么都没有了意义。

倘若与董卓正面发生冲突,最终的结果恐怕还是会事与愿违,反倒对朝堂有损。但若任凭事态发展,恐怕董卓将成为下一个何进。

围绕在雒阳城内外的气氛相当凝固,董卓就那么静静地跪着,从始至终,只说了八个字而已。

当下的情境,唯有刘辩率先开口,才能有所缓解,但刘辩举棋不定,因而没有任何人敢于行动。

可这也不绝对,正当这种僵持即将酝酿到尴尬地步之时,从后方又来了一骑,在董卓身旁翻身下马,跪倒在董卓旁边。

“罪臣曹操,参见陛下!”

不得不说,曹操的出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刘辩也将心思暂且放下,将目光转向了曹操。

对于曹操,他还是有些许怒火的,因为倘若不是因为曹操的缘故,在自己的规划之下,董卓也不至于到来得如此之快。

酿成如此窘迫场面的直接原因,就是曹操的失职。甚至……曹操已经被董卓说服。

“近前讲话!”

这时,李旷高声喊出了刘辩的意思。

董曹二人这才步行上前,再度跪倒。方才刘辩并没有下令动手,那么此刻大概也不会行动,至少,自己身旁多了一个曹操。

刘辩并没有理会董卓,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曹操的身上,淡淡问道:

“曹卿何罪之有?”

刘辩的语气之中也带走一丝捉摸不透的意味,他嘴上说得如此轻松,但也让曹操感受到了他蕴涵的怒火。

“臣……有违陛下之命,未能阻止雍侯行军。”

曹操叩头答道。

“其因为何?”

“究其根源,在于我等皆为大汉之臣,凡事以大汉为优先。若我二人相斗,不说其他,环绕在大汉四周,刚安定几年的四方异族必定会再度搅动风云。”

“无论如何,臣都不能同雍侯有所争斗。”

曹操严肃道,方才他所言并不是借口,而是确有所想,因此说得无比认真。

“况且,臣亦以为十常侍当除!”

曹操语出惊人,既然已经违抗了圣旨,放董卓来到雒阳,那么便索性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或许会获得天子的认可。

“何出此言?”

刘辩面无表情,但很显然他的态度已经趋于缓和,听到曹操如此说也没有动怒。

“臣之所思有三:其一,若宦党当政,雌鸡雄鸣,将为天下人耻笑,我等朝臣,苦读十数年,学有所得,方倾尽心血以报朝廷。而十


状态提示:第三百九十三章 面见天子,曹操之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