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呢,虽然“阿波罗”的低可探测性使其成为了一种不怎么好对付的对手,但是对于拥有完备体系的“钢爪”来说,对付这样的对手并不是没有方法——现在,titan机组背后的e-2d预警机,正在使用自己的机载雷达,用甚高频u们提供着基本的预警信息,使得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敌人,并与之交战。
e-2d的这种uhf频段的雷达波误差很大,平平常常差出个几千米太正常了。但是这个频段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对隐身设计不敏感。一般的隐身战斗机的设计基本上瞄准战斗机机载火控雷达的x波段,地面防空导弹搜索雷达的波段。但是到了l波段和p波段上,隐身战斗机就需要比较巧妙的航线规划才能完成隐蔽突防了。到了uhf和vhf这些米波雷达上,外形隐身设计基本就算完蛋了,吸波材料还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对于“雷达隐形”只是刚刚入门的奥萨联邦,对于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制显然没什么积累。也就是说,隐身飞机对于长波雷达的作用效能有限——而“阿波罗”对此的隐身效果更差。
可惜的是,有所得必有所失,长波雷达天生看得远,但是却是散光,误差太大,只能作为预警雷达使用,并不能直接当做火控雷达。它完全没有引导导弹攻击的能力,撑破天给自己的战斗机群指示一下对方的大体方位,包括比较模糊的距离,高度,还有几点钟方向。然后根据雷达的大体引导,战斗机再以搜索队形打开雷达,大体空域进行高频率的扫描。
这种隐身战斗机对决的战术,在大陆战场上依然有效。两边的战术航空兵并不是所谓的一边看得见,另一边就是睁眼瞎子。而是发现距离大大压缩,压缩到一方已经到了能够发射远程导弹的地步了,而另一方却连稳定的连续跟踪都做不到。
而现在,usaf与奥萨陆军航空兵的对抗,同样也是如此——如果按照正常的隐形机对抗的打法,f-16g在使用apg-80相控阵雷达的最大功率进行搜索的同时,也会暴露自身的位置,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敌人发射来的导弹。但是呢,usaf却完全没有必要继续遵守什么无线电静默之类的原则——因为奥萨联邦的电子对抗手段十分初级,能够做出实用化的rwr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想要像真正的四代战斗机一样用雷达信号确定敌人的位置,是根本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f-16g完全可以大摇大摆地用自机雷达抓住敌人,引导aim-120d导弹发起攻击——而反过来,虽然f-16g不是隐形战机,但是“阿波罗”仍然难以锁定他们的位置。奥萨联邦使用的,是导力探测装置——经过几轮改进之后,对超音速目标的探测能力有所提升,但是仍然没有办法精确追踪以机群。
就像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对付预警机一样,“阿波罗”的导力探测装置要想对抗超音速战斗机,同样也需要拉近距离,手动收窄探测范围,把导力能量集中起来。想要赢得胜利,必须尽快拉近距离,防止被usaf战斗机利用探测距离和武器射程的优势放风筝。
预警机传来的信息表明,对面的“阿波罗”飞行速度开始增加,导力辐射信号也变得更加明显——他们好像把导力推进器的功率开到了最大,向f-16g机群高速冲刺。看意思,他们是想玩命了——不得不说,奥萨联邦陆军航空队航空魔导士们的战斗意志和战术素养都非常优秀,眼下这种“死中求活”的方法,是他们想要获得胜利的唯一途径。
“titan各机注意!03,04爬升至15000,争取高空位置。02跟随我降低高度到5000米,轮流开机。03,04准备冲刺,随时从数据链上接收攻击目标信息,完毕!”
“titan-3,roge!”“titan-4,roge!”
两架f-16g立刻打开加力向高空爬升。导力光谱散射炮有视野和射界的限制,爬升到高空的话,可以增大敌机与自机的高度差,让敌人对自己的攻击变得困难,同时更加充沛的能量也有利于获得更大的导弹射程。而一号机和二号机则顺势降低到对方的负1000米左右的高度,利用雷达上视距离远的特种,轮流使用高功率模式扫描对方。
强大的雷达波让敌人的雷达隐形变得无处藏身,在发现对方踪影的同时,使用机上安装的专用的导力发射装置,向对方的导力探测系统发射了应答式干扰波。这下轮到“阿波罗”难受了。
前面咱们分析了e-2d的uhf高频雷达的优缺点,知道了这种制式的雷达在测量上偏离个几千米也是很正常的。而与之对应的是,为“阿波罗”提供支援的导力领域,对于超音速飞行的目标,探测能力就像雷达对隐形机一样无力。最初的时候,超音速目标在导力领域控制室的屏幕上只是一个闪烁的点——这个点每隔四五秒秒才会出现一次,而且每次出现的时候,目标本身通常已经飞到十多公里外了,基本上没有实用价值。
经过改进之后,现在的“领域”总算可以有效承担预警功能了——但是跟米波雷达一样,“领域”对超音速雷达同样没法精确测定位置,同样也会有个几公里的误差。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因为受到探测原理的限制,这个误差在高度的测量上尤为明显。换句话说,现在的“阿波罗”们还不知道有两架f-16g已经爬升到了15000米的高度。
当然,就算知道,估计他们也不想跟f-16比爬升。“阿波罗”的动力来源是两台om-88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