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去年的一场”小仗”
苏联在同德国死拼,但其实不仅仅是在西线和北线有战火,去年夏末,在南边、外高加索以南,红军还被迫打了一仗。
现在的伊朗局势很微妙——“红军在北边,英军在南边”,而出现这个局面的原因出在伊朗原来那个亲德的巴列维王朝第一代国王礼萨汗身上。
如果从人种上分,伊朗是世界上的雅利安国家之一,所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它都与德国站在一起。
一战后的伊朗也是一度政权更替,局势混乱。1925年,英国支持伊朗军官礼萨汗(1878出生,自幼就投身军营,1911年他率部镇压革命,因功升为近卫军团首。1921年2月21日在英国支持下,兵不血刃发动政变,成为哥萨克师师长,掌握实权。之后两年相继镇压吉朗苏维埃共和国、霍拉桑省和阿塞拜疆省的人民起义。1923至1925年任伊朗首相。)推翻恺加王朝,由立宪令议宣布建立巴列维王朝,成为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代国王。
不过这之后,礼萨汗就开始同英国人分道扬镳:到了纳粹上台后,希特勒热情地宣称德国和伊朗人同属雅利安民族,要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英俄。
几乎就在一瞬间,德伊两国关系就变得非常密切:德国派出大量工程技术人员赴伊朗工作,用德国的先进技术支援伊朗的现代化建设;伊朗军队全副德式装备;伊朗的大学由德国教师管理;那会本身海军并不很强的德国,要求其盟邦意大利帮助伊朗建立了海军;大批伊朗留学生赴德留学,德国占伊朗外贸额的第一位……
二战爆发后,礼萨汗宣布伊朗中立。
到了41年,伊朗隔壁的伊拉克也建立了亲德政权,与此同时,德国还占领了维希法国的叙利亚。这下多个世纪以来左右、甚至主宰着中东局势地英国坐不住了。其军队迅速作出反应:登陆伊拉克占领巴格达,推翻了亲德政府;与此同时,英国还和自由法国的军队一举占领叙利亚。
接下去就该轮到伊朗:礼萨汗虽非德国的正式盟友,但谁都清楚其亲德倾向,下一步,伊朗无论对于英国还是苏联而言都是个背后的威胁。
到了6月德国进攻苏联:英苏达成共同对德的协议,两国在对德战争中给予对方必要的帮助,不得到另一方的同意决不单独媾和。英国还同意立即向苏联提供其急需的军火武器和药品。而在条约中还有一条就是联合起来逼迫伊朗地礼萨汗驱逐在伊朗的德国人,因为伊朗可以成为英国向苏联运输军火和药品的重要通道!
只要仔细看一下世界地图,盟国在选择援苏通道上的困境就一目了然:苏联远东的港口都处于日本海军的严密监视之下,日本事实上已经在1940年9月与德国结盟,那会只是尚未直接参战;那些港口远离苏联西部的战线,联接两线的漫长地西伯利亚大铁路又存在运力不足的问题。
通过北冰洋向摩尔曼斯克运送援助更加危险,因为满载物资的船只很容易受到以挪威为基地的德国潜艇和飞机的攻击;摩尔曼斯克本身地港口条件又不能满足大批量货运的要求,铁路运输不便。从速扩建港口又根本不可能。
从地中海和黑海向乌克兰运送援助的通道同样危险,而且土耳其关闭了达达尼尔海峡,盟国护航队若要强行通过,势必遭到土耳其的激烈抵抗,很可能召来已经占领希腊和保加利亚地德国的干涉。
显然。盟国在1941年夏天能马上使用的唯一一条援助苏联的路线,就是从波斯湾港口出发,经纵贯和里海。显而易见。伊朗已经成为联结苏联与英国的战略通道,而当年4月发生在伊拉克的前车之鉴也提醒了两国决不能容许德国人在这个战略通道附近存在。
礼萨汗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英苏地决心估计不足,最后终于铸成大错:顽固的礼萨汗顶住了两边的压力,拒绝英国和苏联的要求——结果当然是招来了英国军队和苏联红军两头的进攻。
对于那个顽固不化的礼萨汗,林俊觉得他有点可怜:想自主强国,却选了个错误的盟友,而且对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欧洲战争地残酷了解与估计地不足——为了彻底打垮法西斯,这会英国和苏联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因为西线实战激烈。伊朗地实力又不值一提,加上伊朗北部居民很多原本就倾向苏联,林俊当时只是略微的了解了对伊朗的军事行动计划。都是按照他提出的全球战略进行,而伊朗成为迈向“暖水”的第一步。
去年7月18日,苏联和英国两国联合照会伊朗政府,要求驱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人。伊朗政府在复照中指出:伊朗的工业部门需要德国专家的指导,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他们的人。况且德国专家的人数有限,又受到伊朗政府的严格监视。不足以构成什么威胁。
这个答复显然不能让莫洛托夫满意。而另一边的英国更是不放心:一战中那个在波斯南部给英国人带来大麻烦的德国人瓦思穆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5年4月,德国驻波斯布什尔城的领事、有“波斯的劳伦斯”之称的瓦思穆斯将波斯南部的游牧部落争取到自己一边,在亲德的波斯宪兵队的帮助下建立游击队,扫荡了法尔斯省的英军。 而这只是此君的其中一个得意之作。)其公开身份就是“无害”的领事馆文官。
8月16日。苏英再度发出照会,要求伊朗驱逐全部德国侨民,以结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