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个月不到,李凤娘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什么叫做舆lùn_gōng势,更是切身体会到了好不容易才靠着肚皮争气给弄到手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羞愧、懊悔、愤怒……当因谣言而产生的种种情绪开始杂糅在一起后,她终于按照某位智囊所建议的那样展开了捍卫自己权利的反击。听说这闹出来的动静还不小,都跑到望仙桥那边去哭鼻子抹眼泪地哀求了好几天,最终缠得太上皇不得不亲自出面替她辟谣,证明这位大宋朝的太子妃绝非是什么红颜祸水。
太上皇都被惊动了,谁还敢不给面子?于是乎,大宋朝堂之内上至官家下至没品侍卫,只要是听闻有李凤娘出现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回避。为啥?因为不知道该用啥眼神看待这位愤怒的大宋太子妃呗!横着看,人家说是在怀疑她;竖着看,人家说是在嘲笑她;斜着看,谁有那胆子啊?而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大宋君臣干脆给她来了个视而不见,也省得莫名其妙地就被人给记恨上。
很是无奈的应对之策,若是谣言能够就因为太上皇的插手就此烟消云散或许还能有那么点效果,可问题是老话不都说过谣言得止于智者么?但这天下间哪来那么多智者?怕还得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数量更多!辟谣?是那么简单的事?李凤娘的离奇身世可是李家人自己给杜撰出来,并且得到了大宋皇室的某种支持!而她所做出来的那些个破事,更是一桩桩一件件都有事实作为最强有力的证明。没法辟谣,所以视而不见也就被理解为了避而远之!
谣言在继续发酵,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伤害,李凤娘决定在求得太上皇支持立即展开反击。遗憾的是,这位度量并不太大的大宋朝太子妃野心虽不小却是能耐有限,而作为她最大依靠的大宋朝太子殿下似乎又缺少急智,再加上那位智者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一连串的不利因素凑合在了一堆,那还能想出什么靠谱的解决方法?
认定事情的起因就是有人杜撰一本《白蛇传》,并传于世人。虽没有能力写一本同样充满悱恻缠满与恩怨纠葛的旷世名著来为自己正名,但李凤娘搬弄是非的本事绝对不比任何人更差,自然也有她自己的应对之策。没胆子在大宋搞出焚书坑儒的壮举,那不还可以先以蛊惑民心的理由把那些说书之人捉拿下狱?而在她看来,只要缺少了在大庭广众之下乱嚼舌根的人,谣言自然也就失去了最有效的传播渠道!
对普通民众采取了高压手段阻止谣言的传播,李凤娘当然不可能容忍朝臣们继续如她所想的那样对她存有偏见。所以她做出了一件更为错误的事情,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谣制谣,采用她最擅长的手段充分利用智者提供的关于大宋重臣们那些见不得人的丑事,将那些在她看来是相信了谣言很可能对她产生不利影响懂得朝臣们赶出核心阶层回家带孩子去!而这其中不仅有一力反对孝宗皇帝废长立幼的洪适等人,更有那位替大宋官家背过黑锅贵为帝师的史浩,甚至还有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赵汝愚!
要说那些个受到牵连的大臣们都招谁惹谁了啊?人家一天到晚的那些军国大事都还忙活不完,谁又有心思去管李凤娘这档子破事?可偏偏他们就被列为了打击对象!这还真认为老实人好欺负了对吧?不知道他们一个个的或是手握重权,或是门生故吏遍天下么?或许他们本没想参合进来,但既然是被苦苦相逼遭受了诋毁,他们也不大可能忍气吞声不给点反应!
寻常妒妇发火,顶多也就是闹个家宅不宁,而李凤娘发火则是直接整出了个天怒人怨的大动静来!这下子大宋君臣确实没有过多精力再去惦记小小的牟平了,因为随着极度幽怨的太子妃展开无差别打击,关于朝中重臣们的不少极端隐秘往事都被扔了出来,他们必须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与地位而被迫参与到这一场无谓的争吵当中。
一个杜撰出来的故事成为搅乱了大宋朝局的导火索,可当消息传回到牟平的时候,作为始作俑者的鱼寒却是说什么都不肯承认和这件事有关系。当然了,这个从不在乎名声问题的混蛋此次倒不是在有意推脱,事实上他就算想邀功请赏也实在很难具备足够的资格!
负责奋笔直书编故事的是朱熹,其中当然也少不了文武双全的辛大侠在不太忙的时候从旁协助。而负责传播谣言的却是蹲在临安郊外破庙里糊弄人的法海,以及南下从事走私贸易的凌文佑等人。至于为大宋群臣提供相互攻讦素材的,则是那位主持大金国情报工作的十九公主!鱼寒?这小混蛋在整个过程中,顶多也就是提供了一个想法!
眼瞅着解决潜在麻烦的功劳全被别人给抢了过去,心眼同样不太大的鱼寒也确实感到有些憋屈。而这小混蛋为了不被误认为只是个混吃混喝的无能之辈,也决定再给闹出点大动静来让别人看看。
“孤王巡视牟平年余,还是首次见得鱼公子有如此闲情雅致!”如果仅以个人风度及修养而言,完颜允恭这位大金国的太子殿下在某些方面确实要比大宋那位稍微强上一点。至少人家不怕老婆,一辈子都没干出过听信枕边人之言就跟自家亲爹翻脸的破事,当然这和他老爹没给他选个悍妇为妻有很大关系。而且这位还不象大宋太子那样有家族遗传精神病史,或许他知道数百年后患上这病有莫大好处的话也会勒令太医院给自己整一份证明?但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