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俞历卫文公、卫成公两朝,正值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激烈斗争的时期,当时卫国国势衰微,内忧外患接连不断,饱受了大国欺辱。卫成公又昏庸无道,屡次遭到晋国攻打,他本人也曾一度被逼得逃亡在外,甚至遭到晋文公的抓捕和囚禁。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宁俞不避艰险,克服重重困难,周旋其间,极力斡旋,忠心耿耿,机智果敢,多次出来为国君排忧解难,为成公复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孔子曰:“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后世宁姓尊宁俞为其得姓始祖。宁武子俞,能委曲以求复成公之位,可谓智矣!然当卫成公二次复国之时,若能谕之让国于子瑕,或及早说与子瑕君将复国,瑕知卫君归国,也未必引兵相拒,主动退居臣位,也未可知,这岂不是两全其美之策?何必引诱周歂、冶廑之辈行袭取之事耶?最后弄得臣下弑逆,骨肉相残,虽因卫成公薄情寡义,宁武子不为无罪也!后人有诗叹曰:
叔武守国死含冤,又逼子瑕向黄泉。
宫廷自古寡亲情,千秋枉说宁子贤。
卫国自相杀戮,骨肉相残,卫成公才得以复国。因宁俞护驾从幸有功,卫成公打算拜他为卫国上卿,宁俞再三推辞不就,卫成公遂将上卿之位赏与了大夫孔达,宁俞则屈居亚卿之位,二人共同辅佐成王。这孔达果然满腹经纶,就上卿职位后,又替卫成公出谋划策,将元晅和子瑕之死一古脑儿都推到了周冶廑二人头上。而后,卫成公又遣使具表,前往晋国酬谢晋侯。晋文公收了卫成公献上的礼品,看了看卫国的答谢信,面上嘿然不悦,将卫侯信函搁过一边,置之不理。经历了三年之久内忧外患的卫国,自此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