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明理堂,我今天不说理学,我说一下我最近的有些感悟。”时不凡在明理堂的课堂说道。
时不凡看到了这个明理堂的学员也都越来越多,目前已经不下于八百人了,这样的人数还在增多。随着长安京畿地区的百姓生活日益富足,有了不少闲钱。和时不凡的可以引导,普通百姓也都开始有了让自己孩子读书的想法。目前明理堂也都开始了对外真正的招生,不过这些可是要收取学费的。那些不收取学费的,只有明理堂自己收留的有潜力的孩子。
有潜力的孩子才会被明理堂收留并且予以教育,这个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毕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那只能够优先满足那些有潜力的。因为有潜力的人,才能够跟着时不凡去改变这个世界,将来造福更多人。这个世界必然要有所取舍了,选择有希望的,放弃没有希望的,别说是这些底层百姓,甚至很多高层权贵也都是如此,重点扶持那些有希望的家族成员,放弃那些没有希望的成员,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彻底一视同仁的。
时不凡几乎不定期的来给这些明理堂的学生上公开课,向他们表达自己的存在感,让他们知道时不凡是他们的老师。这个就好比很多校领导平日里面都不会去亲自教育学生,可是在重要活动尤其是开学时候,再忙也要来,因为他必须要表达存在感。尤其这些孩子是自己的根基,不能够轻视。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时不凡问。
结果很多人都说:“当官!”
时不凡对于这个想法,其实不奇怪,真的非常正常。古代人读书不就是为了当官吗?在古代,改变命运的渠道相对太少,也就是当官一条了。至于说什么像是后世伟人那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在古代恐怕几乎没有啊!
为了当官而读书,正常,时不凡感觉太正常了,太符合古代的情况了。并不能因此指责古人,因为古代也就是这么一条改变命运的渠道。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商业无法繁荣,无法提供太多市场消费需求,甚至无法能够提供太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渠道。甚至百姓无法脱离农耕。唯一脱离农耕的方法,也就是去当官,成为农业的管理者。在农耕社会,官员也就是一种“农业管理者”,也就是这么一条进步渠道。
“很好,你们都说要当官,那我想问你什么是‘官’?”时不凡问。
汝南公主首先说:“山长,官,乃是公也!官府也是公府,官乃是领袖于公众,乃是公众之长。”
“很好,公主此言乃是说明了官的起源。官起源于上古,甚至是三皇五帝时期。官本位公的意思,而由此还有五帝官天下,三皇家天下的意思。官本来意思是指公众,是一个领导公众而存在的。”
“不过古今异义,当年是公的意思,现在成了官府成了朝廷统治之人的意思。不过官乃是公众之长,这个也是不错。当了官,那意味着你们已经是成为了公众之长,成了人上人。”
“可是,你们知道官的责任吗?公众为何要让你为官,你将会如何为官?如果你当了官却不愿意付出,或者说是你没有做到应该做到的事情,那你同样会被免去官职。我今天就跟你们说说,应该为官!”
听到了这个如何为官,他们立马认为是时不凡要教导他们为官之道了。他们立刻提起耳朵认真听,因为他基恩都是希望为官的,甚至时不凡自己也就是一个五品官,在大唐绝对是属于高级官员了。有这么一个高级官员如此公开的传递什么为官之道,他们当然想要听了!不过,他们失望的事情发生了,时不凡并不打算给他们讲解什么权谋。其实权谋只是手段,为官不是为了权谋。也许很多人以为当官也就是整天算计这个算计那个,不干正事。其实当官的时候,权谋只是极少部分,真正的时候还是在处理真正的公务的。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会因为权谋而发展,而当官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处理权谋,只是在重要的时候用一些权谋,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具体处理公务。
其实教导权谋,这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你自己没有本事,哪怕依靠权谋上位,那你也坐不稳。不要以为坐上了官职就可以有足够的影响力了,如果没有真本事,那别人照样会架空你。如果你不能够让别人心服口服,那你同样会被下面的人用权谋给搞下去。
能力是根基,权谋只是手段,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为了手段而手段的事情。凡是手段,都有目的,而看清楚目的,不被手段所迷惑,这个才是重点。
“首先官既然是公众之长,那要承担起领袖公众之职责。如何为官,自古以都有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说法。你们说我大唐官员的职责是什么?”时不凡问。
李义府主动回答:“劝课农桑,教化百姓,理清刑狱,保一方平安!”
这个李义府的父亲是县丞,是一个县官,自然明白这些东西了。
“那你们打算怎么做?如何做到这几个职责?”时不凡接着问。
李义府好像也都不甜明白,然后说:“劝课农桑理应亲耕。”
时不凡却不屑的回答:“你那是作秀!”
汝南公主脸色一黑,因为唐朝皇帝每年都有亲耕大典。很多古代皇帝都会在每年开春的时候进行亲耕,而皇后也要亲自负责桑蚕的事情。当然这个名义上是为了带动百姓农桑,促进百姓种田的积极性。
可是时不凡对此也就批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