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这时,府邸的门打开了,先出来一个老仆,看了看眼前的众人,目光从贾政往后看,一直落在黛玉的身上,愣了一愣。王嬷嬷的儿子赶上来说道:“这是大姑娘回来了,还不快开门?”
那老仆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打开了大门。
林黛玉带着紫鹃、雪雁、晴雯,让着贾政带着贾宝玉先踏进宅子,她随后走了进来。入眼先看见三间正房坐落在前方不远处,这是林家接待外客和理事的地方。三间正房后面掩映着三个小院落,其中一个是林如海的书房,另外两个是客院。从大门两旁延伸出的回廊一直通向正房和书房的后面,左边是外厨房,右边是浆洗房。
黛玉沿着门廊走上青石板铺平的前院,默默地看了看正房。她隐约对这三间正房留下的印象,一次是贾敏去世,林如海带她来苏州发丧的时候;第二次,就是林如海去世,贾琏带着她从扬州送林如海的灵柩回来发丧。她隐约记得林如海在这三间正房里忙碌着的身影,而现在,屋子空空的,虽然打扫摆设依旧如从前,但是人却早已不在了。
府里的仆人们都聚在一旁,王嬷嬷的儿子向黛玉一一介绍道:“这是府里看门的老忠叔,这一个是老忠叔的孙子,平时除了看门就是跑腿扫院子。这三个是马房的管事和小厮,这五个是外院的小厮,这五个是打扫内院的丫头,两位厨娘,一个买菜兼管账的婆子,五个粗使丫头……”
黛玉一一看过了这些林家的仆人,道:“我一直没能过来,你们看护宅子辛苦了。稍晚等我们安顿下来,大家再聚一聚吧!”又问王嬷嬷的儿子:“给二舅舅和宝玉的房间收拾好了吗?”
众仆人一听这话外音,多半都知道这是要发赏了,一些人回去自己的岗位干活,还有一些见拉行李的马车赶了过来,连忙帮着收拾。
王嬷嬷的儿子姓王名顺,听了黛玉的话连忙回道:“书房旁边的洗笔斋和珍珑院,两处都收拾好了。另外大姑娘来信说要用书房,老爷的书房也都打扫好了。”
黛玉点了点头,便邀请贾政、宝玉往洗笔斋和珍珑院去。
贾政也不推辞,随着王顺的指引往客院走去,黛玉,宝玉相随。
贾宝玉看这江南苏州的房屋格局,与北地大有区别,况且又是黛玉的家,觉得满心满眼都是赞叹欢喜。要不是碍着贾政平日的威严压着,宝玉早就洋洋洒洒地赞不绝口了。
王顺领着贾政路过林如海的书房,贾政赞叹感慨了几句,向黛玉说道:“今日先安置歇下,养好了精神再来翻阅书卷。”
黛玉看着书房,恍惚忆起林如海在世的时候的情景,忽然听贾政这么一说,于是点了点头,默然往外院走去。
来到洗笔斋前,贾政看那院中一角开了个清浅的池塘,旁边种着一株怀抱粗的绦柳,几株老梅刚刚过了花期,枝干虬曲,上面的花瓣却所剩无几了。
贾政说道:“这间院子就不错,清着就去看宝玉,宝玉不敢接话。
贾政冷哼一声,到底记得克制自己的脾气,吩咐小厮把他的东西搬进去,又去看珍珑院。
珍珑院不愧为珍珑之名,院内铺的一般大小的鹅卵石,一色都是黑白的,根据棋盘棋谱布置成了一副上古残局。棋局空隙又见缝插针地点缀些玲珑的山石,石桌石凳,种些重瓣榆叶梅、山桃等树。
鹅卵石的缝隙中长出了绒绒的细草,山桃、榆叶梅又正是花期,开得分外烂漫,宝玉一看,虽不像他那处处精致,也别有一番意趣。
贾政见他喜欢这座院子,就命小厮们把宝玉的东西抬进去,又训斥了一番“不要淘气,也记得用功读些书”等话,也觉得累了,于是回他住的洗笔斋。
黛玉看贾政和贾宝玉都安排好了,带着紫鹃等人回去。路过林如海的书房时,不禁抬脚进去看了看。
说是书房,其实是整整一个比洗笔斋还要大的院子,五间正房打通成一个完整的大书房,黑色的檀木书柜上分门别类地摆着许多书,其中也有许多的古籍和孤本。
黛玉慢慢地走了进去,来到了位于西北角的一间隔间里,只见书籍都按照在扬州巡盐御史府的时候那般摆设,笔筒、砚台、纸张、椅子一切如旧。
黛玉默默地看了看,只见这间书房里的各处东西,都是按林如海的习惯摆设的,仅有几处不同的地方,她亲手安置妥当了,又问书房里的小厮:“这里是谁布置的?”
那名小厮摇了摇头,说道:“先前打扫这里的不是奴才,那一个交了赎身银子走了,奴才是后来才被调到这里来的。老管家说这里的一切打扫干净了,都要按原样摆好,奴才不敢妄动。”
这名小厮说的老管家是林如海留下的一名老仆,并不在刚才的那些仆人里面。黛玉点了点头,带着紫鹃、雪雁等人往内院走去。
装着黛玉和丫头们的行李的马车已经停在了内院,秋纹也跟着宝玉住进了珍珑院。
黛玉走进正房,虽然贾敏只随着林如海在苏州这座宅子里住过一回,房间里仍旧有她留下的痕迹。
黛玉看到屋里摆放的梅瓶,多宝阁上的摆设,模糊地想起贾敏的样子来。
她吩咐正房里的一切都保持原样,择了紧挨着正房的一处院子住了进去。
需要收拾的东西多也不多,房间里的被褥帐子枕头和窗帘一色都是新制的,各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只需要把平日用的东西取出来摆好也就行了。